首页 -> 2008年第9期

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作者:赵淑娟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想方设法让语文课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目的。
  
  (一)让学生容易地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能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都强调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围绕每组读写训练重点,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用渗透或明示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理解词语的方法有:找近义词法;找反义词法;拆字理解法;联系上下文法;联系生活实际法等。概括自然段的方法有:摘中心句法;改句法;串连联意法;概括法;抓重点法等。教给了方法,还要反复训练,逐步形成能力。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根据自己面对的学习内容自由地选择恰当的学法,学起来得心应手,游忍有余,就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这样,他们怎么会不喜欢上语文课呢?
  
  (二)悬念导入,创造最佳氛围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教学《螳螂补蝉》,笔者从故事导入: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为了争做中原霸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呀!众大臣焦急万分。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少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到底什么原因呢?没等笔者说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听到这样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学生精神不由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
  
  (三)要关注学生的表现
  
  课堂上,如果学生举手的人数多,那么说明学生在专心致志地听课。教师要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去辨别他用心何在。当大多数学生任凭自己叫破喉咙仍提不起精神时,应意识到学生的兴趣正处于低弱状态,必须凭借经验调整自己的教法。比如理解一句比较深奥的句子时,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能达到正确答案所限定的境界,当然不感兴趣。这时不妨指导朗读,当他们被自己的声音打动时,再来理解句子的含意,就会自觉地与句中的意象产生共鸣,继而踊跃表述各自的看法。因此,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于引领学生时刻保持在兴趣高涨状态中。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态度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给学生随机点评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教师要适时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适当点评,并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如果学生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走过去握住他的小手,夸奖他:“你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了不起!”那么学生会挖掘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2.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丰富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真能干”、“真聪明”、“多么独到的见解啊……”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化作不竭的动力。例如,教学《揠苗助长》一文要结束时,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一个学生这样说:“我想告诉农夫,你别着急,庄稼一两天长不高,三四天长不高,时间长了就会长高。”笔者觉得他的回答符合二年级学生语言、智力发展水平。于是鼓励他说:“你的想法真好。如果农夫听信你的话,以后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接着问:“那么我们做别的事像他这样行吗?”学生说:“不行。”在笔者的引导下,这个学生终于回答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着急,那样有时会把事情弄糟的”。
  4.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教师要一点点引导,直至学生回答出正确的见解,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