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
作者:郁继梅
(一)让学生自主识字
1.在学完拼音以后,让学生自己从文中画出生字,采取“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等形式,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小组内交流,读给小组内的人听、互相纠正后看谁最先把这些字认识,展开竞赛。通过“小组内、组与组”的竞赛,充分调动了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学生还可以介绍一下自己认读生字又多又快的秘诀,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推广,给了学生展示成功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识字兴趣,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2.课堂巧设“点、线、面”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如“谁能找到小淘气”──在课文中的短语儿歌中圈出所学汉字;“请认出它的名字”──借拼音读准字音;“给它找个朋友”──组词;“与它做游戏”──四人为一组打汉字扑克牌,按老师报汉字拱桥,拼问号,拼加号、减号等。设“点”激发学生主动“布线”,可以利用书中的情景图编儿歌,将所学汉字编入其中,让学生看图读儿歌,记汉字,也可以将所学汉字整合到一两句短语中,再让学生根据语意画图,最后将其字落实到“面”上巩固汉字。可让家长与孩子每天共同阅读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或儿童报中的小短文,让孩子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巩固应用汉字,既达到了巩固识字的目的,又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
(二)采取多种形式,激发识字兴趣
1.制作“识字乐园”,用剪报的形式识字。教学中,学生对常用的识字方法兴趣不是很高,对剪剪贴贴却情有独钟。于是就让他们动手制作“识字乐园”剪报,让他们将阅读物上认识的字剪贴收集,这样既避免了因某些字形复杂而给低年级小学生带来的麻烦,便利了他们识字,又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开展各种识字竞赛。成就动机是低年级学生课外识字的最大内驱力。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的愿望,而举办的“听写比赛”“读书比赛”等各种识字竞赛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原本枯燥的识字活动充满了生机。
(三)用比较法进行识字
因为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复杂体,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不仅要熟记汉字本身的音形义,同时还要在他们的记忆打下对相应事物认识结果的烙印,这样才能学有效果。
小学低年级的生字有很多是形声字,教学中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在学生掌握读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联系与该汉字相对应的事物,利用比较法辨认和识记汉字,同时理解字义。如教学“直、植、值”,在学生开始学“直”时,让学生掌握整体认读音节“zhi”的读音,知道是表声,在以后不同时间教学“植、值”时,告诉学生右边是表声,左边是表义,并用加部首或换部首的方法说说怎样识记生字。“植”一般跟“树木”有关,所以部首是“木”旁;“值”跟人有关,所以是单人旁。教“良、浪、娘、粮”,良的韵母“iang”是表声,“浪”跟水有关,部首是三点水旁,“娘”是指女性,部首是“女”旁,“粮”是粮食,包括大米、面、豆,部首是“米”旁。又如教“清”、“情”、“请”三个字时,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懂得“清水”的“清”与“水”有关,形旁是“氵”,“事情”或“心情”的“情”与心理活动有关,形旁是“忄”,“请人”要说话,故有“讠”字旁。利用汉字特点,采取多种教法要确切讲明字义。学生对字词的含义理解越深刻,音、形、义的联系就越紧密,识记也就更加容易,所以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四)创设快乐课堂,兴趣识字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讲授新课时要精心设计,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借助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6》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旅游的大情境,在愉快的游行中分成五个环节:①买票:自读生字;②浏览景点:认识景物名称(海鸥、沙滩、军舰、秧苗、稻田、鱼塘、果园、小溪、石桥、翠竹、飞鸟);③扫除拦路虎:认识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一畦秧苗、一块稻田、一方鱼塘、一座果园、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等数量词;④夺旗比赛:认读生字,再组词造句;⑤赠送纪念品:巩固数量词。整节课,学生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场景中,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学得津津有味。
(五)编顺口溜识字
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像孪生姐妹一样,使人难以辨认。如学生总是把“己、已”混淆,在组词和造句时还闹出不少笑话。把自己的“己”写成“已”。把已经的“已”写成“巳”。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辨认,笔者编了顺口溜:开口“己”(jǐ),自己的“己”;半口“已”(yǐ),已经的“已”。
(六)编字谜猜生字
学生们对猜字谜非常感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识字教学中把一些字编成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记住生字。如学习“赢”字,可编成“亡口月贝凡”;学习“闪”,编成“门里面有个人”;学习“雷”,编成“大雨落到田上”;学习“全”,编成“大王头上有个人”;学习“坐”,编成“两个人坐在土堆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