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育点滴谈
作者:吴爱东
1.“找”数学→数学生活化→现实的数学。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材要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传统的数学教育以“数学题目”为形式,以“应试”为目的,造成了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干巴巴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就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而会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2.“做”数学→数学活动化→动态的数学。
这里所说的“做”数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操作的数学教育,二是创造的数学教育。新课程提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对数学仅持静态的观点,把数学简单地看成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把它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把它看成学生“再创造”或“类创造”的活动。
3.“玩”数学→数学情趣化→趣味的数学。
新课改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自信积极的学习情感;二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三是学习过程和策略的知识形态。其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经提到了首要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来“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来“串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4.“问”数学→数学问题化→思维的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数学教材注重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探索、发掘、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设问题的情境,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受规定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制约。
5.“用”数学→数学实用化→应用的教学。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传统的数学教育是“考试教育”和“题型教育”,是 “就题论题”和“纸上谈兵”,学生遇到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而新课程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的水平。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来体验“生活处处用数学”。
6.“量”数学→数学反馈化→评价的数学。
新课程强调数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所以,评价的手段就不能单凭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定优劣,而应采用多种形式,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的等级评定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搞“一刀切”。要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评价反馈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育将是一种现代化、开放化、素质化、活动化、实践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交融的教育,将是一种生动的、活泼的、自主的、合作的、充满生命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