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四个层面

作者:李锐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阐释课程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四个层面: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艺术性。四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对立结合。这四个层面从不同的侧面解读文本。
  首先是工具性,就是学会正确使用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积累文本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在具体实施中,采取多种方式。有时利用多媒体屏幕打出生字,要求学生准确读出字音字词;有时让学生主动提出不懂的字音字词,师生一起弄懂;有时让学生听写,再校对;有时进行讲故事“循环赛”,由一个人先开始讲故事,一直到他用到上述词汇之一才可以停止,然后,另一个人继续讲下去,使用另一个词汇,一直讲下去,直到词汇全都用上为止。古诗词的字音字词,较容易读错写错。有时让学生默写,然后同桌互相打分并检查校对;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抽背、抽默。形式各异,但遵循一个原则,听、说、读、写结合,反复强化。
  其次是人文性,就是读懂人的精神价值。陈言在《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一文中指出:“人文精神是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人文精神,价值和精神体悟。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作为导入:假如有来生,你愿意做( )A.幸福的猪 ;B.快乐的蚂蚁 ;C.称霸的虎 ;D.精明的狐狸 ;E.痛苦的人。大部分学生一开始愿意选择“非人”的幸福生活。先撇开答案,回归文本,通过对史铁生心路历程的探究以及精神叩问,让学生获得一种哲理性思辨。其实,生活真像一张网,痛苦是网上的绳结,经历过一次次痛苦,这张网才会负重。痛苦是一笔财富,痛苦是一份辉煌,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才能称得上辉煌的人生。这样的深度解读,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精神价值,才有了沉甸甸的收获,答案也不言自明。在学习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中,用一则新闻导入并提问:仅2005年9月,发生在广州并见诸报端的自杀事件就有十余起,对说了几千年“好死不如赖活”的国人来说,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似乎越来越难。经调查,中国每年因为自杀而死亡的人数为28.7万,其中尤其以学生居多。请你针对这种对生命漠视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沉重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命的份量。然后回归文本,文本对中国群体的、历史的五个“我不重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质疑,对社会僵化的思想表达了不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要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可以说,人文学科,育人当头。
  再次是科学性。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是客观的、有规律可循的东西。因此,需要读懂文本,读懂作者。一篇文章,它必定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倾向,在语言表述上,会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作者的褒贬爱憎。所以,阅读文本时必须读出作者,读出作者的恩怨情仇,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讲《阿房宫赋》时,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阿房宫的宏大壮丽和宫人的荒淫奢侈,只有最后一段才发表议论,表达对秦王朝暴政的一种反思。前后结构反差极大,很多学生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历史背景以及“赋”这种文学体裁,才能够读懂作者规劝本朝统治者勿蹈秦之覆辙的良苦用心。在讲《赤壁赋》时,必须真正读懂“客人”和“我”,其实就是以前消极的苏轼和现在旷达的苏轼,也必须了解历史背景和“赋”的特点。在解读议论性散文时,如必修二第三单元的文章,必须从文本各段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才能准确解读文本,否则就会掺杂个人感情,与作者本意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
  最后是艺术性。艺术就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需要有创造性。因此,对教材的解读,不能仅停留在读懂文本,读懂作者。更需要借助文本这个平台,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读懂自己。读懂自己,指的是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所处的社会或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任何一部经典作品,一篇课文,不管其时空距离与我们有多么遥远,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某些方面共同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个读者的。《我的母亲》一文,作者通过很多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的性格特点和母亲对我的影响。学生无不感动,不由自主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并在课堂上分享点滴感受。课后原本要求200字的关于母亲的片段描写,大多数学生都写了800来字,情感真切,洋洋洒洒,不能自己。《故乡的榕树》,作者睹物思乡,由眼前的榕树联想儿时的点滴生活片段,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很多学生都能够被课文的景、情、人、事所感染,不知不觉使自己成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由熟悉的一草一木,回忆难忘的童真童趣生活。分享生命历程,不能尽言。罗曼·罗兰说过:“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这才算读活了文本,有了艺术性的创造,才有了创造的无穷无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