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吴炳贵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呢?几年来,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促进主动学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造情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1.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均有被开发的可能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减少命令,同意争论,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一、不唯我。
  2.创造合作交流的情境。全班性的集体教育有利于教师高效率地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风格。如果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穿插小组学习的方式,这样学生心理感到比较安全,彼此可以启发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触发。
  3.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问题是创造力的前提和刺激的动力,问题的解决既是创造力的发挥,又是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困难和障碍,引起学生的诧异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智力情感,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提供契机,促进主动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空间。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到豁然开朗。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发展、提升的过程。
  1.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鼓励学生把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把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周长半径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者只能是学生本人。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其思维发展。例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意义后,改变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求倒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了2/3,大家很快说出了它的倒数。第二个学生的1/7,大家又很快说出它的倒数。这时笔者说:能否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下学生积极动脑筋,出的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甚至有特殊的数“1”和“0”等,且求倒数的积极性特别高,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猜测与提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更应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把经过思考后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后,只出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锐角时,学生一致认为无法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到底是什么三角形呢?让学生去猜测。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因此底角只能是锐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能肯定它是锐角三角形。”讲得多好啊!笔者大大地表扬了这个学生。
  
  (三)巧妙迁移,促进主动学习
  
  迁移规律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内容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例如,在教学第十一册《工程问题》应用题时,把以前学过的工作问题的应用题知识迁移到工程问题中来。先出示了三道工作问题的应用题作为准备题,让学生在解答准备题时先复习运用下面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解答好准备题后,把题中的工作总量的具体数值去掉,变成了三道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时再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工作总量,把它看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来表示,再根据第二个数量关系式得到工程问题的工作效率=1÷工作时间。学生理解了工程问题的特征就是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工作效率=1/工作时间。接着就引导学生利用数量关系式对照准备题的解题思路把三道工程问题解答出来。运用迁移规律教学,不仅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工程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而且有利于把数学知识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迁移规律,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运用评价,促进主动学习
  
  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发现,尝试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不是人人都能获得成功。对于未成功者,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应该尽量发现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如教学长方体体积时,出示下面一道题目:有一根长方体钢材,长20分米,把它截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1.6平方米。这根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让学生列式计算。一位同学是这样列式:1.6÷2×20=16(立方米)。班上有部分同学发出“哄”的嘲笑声。这时问:“看来大家挺有意见,是吗?是彻底错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计算的方法是正确的,思路是正确的,计算前,我们要先观察题目给的已知条件单位是否统一。”笔者说:“是呀!进行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们要先认真分析题目,理清思路,然后利用V=sh这个公式进行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已经被他领会,还真行!不过,这式子中得数的单位应该是统一的。同学们不但发现了他人的解题错误,而且发现了其中正确的成份,都很了不起,你们说是吗?”这样处理,即教育了其他同学,又给了这位同学自信,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探索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得以更充分发挥,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