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政治课教学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作者:王立荣
(一)更新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形势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注重自己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这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结果。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活动,课堂上让学生动,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动不只是手动、嘴动,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心动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作为教育的引导者,不再是以“讲课为主,而是以导课为主”,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一位“穿针引线”的联系人,是一位灵活机动的“节目主持人”,当然也是一位与学生共同民主探讨问题的“良师益友”。
(二)创设教学民主气氛,使学生进入参与角色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熏陶、智力开发和个性塑造,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主体,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认同和情感认同的程度,“亲其师、信其道”。因此,那种师教生学,师讲生听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而且还会遭到学生有声或无声的抵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课堂上出现“你讲你的道,我睡我的觉”。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
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在于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创设民主气氛,由学生充当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让课堂充满和谐民主,欢快生动的气氛,使学生与教师思维共振,感情共鸣。
(三)创设冲突情境,激发主体参与热情
常言道: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人的创造潜能往往就是在排疑解难中被激发出来的,正如古人所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创设冲突情境,在情景冲突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这种冲突既可以是概念冲突,也可以是思维冲突,如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自己做事要敢于承担责任,有些学生就把“一人做事一人当”挂在口头上。笔者在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内容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在法律上是否能“一人做事一人当”呢?这一思维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迫切需要答案,在这样一种心理期待中,结合教材内容讲案例、例理结合,以案说法。使学生懂得在刑事责任上可以说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刑法中规定罪责自负。但不满14周岁是不负刑事责任年龄。在民事责任上,有很多时候做事的后果是要牵连别人的,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致人损害时,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已满18周岁,就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也可以判决或调解延期给付。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相当好。
(四)实行开放式教学,强化学生主体参与行为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很多缺陷,主要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又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忽视学生个体体验,教师的“一言堂”使受教育者感到索然无味。为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协调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的关系,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讲理论,既联系实际又讲清理论,在讲清理论的基础上联系教材有关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使课堂生动活泼。除此之外,教师应努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合理,高效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主体参与行为,实现开放式教学的形式主要有:
1.教学中设计和引导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开放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综合能力,这种方式极易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创设出情境,提供相关条件,学生分组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判断,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施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出表演情景,学生在不同的具体表演情景中理解知识,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能动性、独立自主性与积极创造性的培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品德,发展智力、体力,提高审美能力及心理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