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在转变方式中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作者:吴仁娟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状态;力求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由于对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把握不准,许多课堂看到的是学生的热热闹闹、教师的无可奈何。这些真实的隐患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掩盖了课堂中真实的教学事实。众多的事实不得不让我们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剖析与研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一)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真正体验
  
  教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重要资源,教材是汇集众人智慧的宝贵财富,其中必然蕴涵着一定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和挖掘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打开“课本”,寻找“亮点”,释放育人的功能。如新教材第三册《认图形》,教师在明确每项活动目标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实现教材的意图。
  第一个活动:描一描、剪一剪、分一分。剪下某个物体的一个面,在小组里看一看、分一分。静静地剪、认认真真地分、仔仔细细地思考,真实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图形知识、分类知识的经验,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并利用这些原始资源支持和帮助以后的学习活动。
  第二个活动:想一想、说一说、认一认。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的成果——怎样分。事实上有按形状分的,有按边数分的,通过不同分类方法的交流,把学生对图形的隐性认识,以显性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在交流的过程中,再通过数一数、看一看等活动,逐步认识多边形。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教师是在充分汇集学生原始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习材料之间的多向互动,生成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轻松有效的建构了新的数学模型。
  第三个活动:创造多边形。教师为学生的创作留下了空白的时间带,学生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带里,展开了充分的想象,自由发挥,利用各种材料设计了自己心目中的多边形,空间观念形成了,个性张扬了,创造性解放了。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中指出: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整个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分类、整理、创造的过程。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程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并实现再创造时,才能逐步学会学习。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的材料同样需要精心设计。设计出开放丰富的学习材料,将有利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激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认图形》这一课,学生在创造多边形时,面对同一项学习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有小棒、有钉子板、有纸、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这样的安排,看似一件小事,其实完全反映了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学生在自由选择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中,将会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意识将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情感参与探究,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品味和学习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挥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知识结构
  
  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所谓“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例如《角的认识》,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角和画角的方法后,接着要研究的就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这是一个在概念上容易混淆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创设了师生比赛画角的活动场景,“比一比谁画的角大”,把学生引入了经验与新问题的矛盾之间,学生在其内在需求的驱使下积极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在几次延长所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感知,角的边是可以向一头无限延长的,因而判断角的大小不能看边的长短。那么到底与什么有关?教师又一次策划了探究的空间,学生有的拿出活动角不断放大缩小——用自己各自的方式研究着同一个问题。在这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着自己的“空白时间带”,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去自悟自得。教师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而非“解题者”,学生成为了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模仿者”。学生只有通过这样数学化的途径进行数学学习,才能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四)让师生在课堂中互动学习
  
  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将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教师的作用至少可以在以下的活动中体现出来:
  第一,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将要进入学习状态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导游,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明灯,提供学习帮助、指明研究方向;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编辑,给予成功的希望、树起成功的自信;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顾问,引发学生的回顾、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
  第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点参与讨论;要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
  第三,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