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多维分析

作者:郭 睿 陈晓波




  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实现及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但直接制约着其开发、利用的程度和质量,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教育系统的正常运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希望拓展课程资源空间,利用更多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认识方面的突破。人们往往把课程资源限定在教材、社区资源、校本课程以及教师等,学生却往往被看成是单纯的受教育者。其实,学生无论对自己来说还是相对别的同学来说,都是一种课程资源。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行全面透视,对我们更为全面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大有裨益的。
  
  一、学生既是素材性资源,也是条件性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学生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每个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不一样,这些都值得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以电视普及为主要特征的大众传媒迅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信息环境的急剧变化,学生之间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上,而且表现在学生占有的知识、获取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上。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对不同的知识领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对学生来说,每一个同学都有可供自己学习的地方,同学即课程资源。而每一位同学结合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过去学习的知识进行反思,会得到更深的认识,故学生对自己本身也是课程资源。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学生作为条件性课程资源意味着学生还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没有学生参与的课程实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受益者、学习者,也是课程资源得以利用的必要条件。另外,根据现代交往理论可以看出,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许多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完成的。后现代知识观也表明知识是在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和碰撞中建构的,所以很多学习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基本条件性课程资源。另外,学生兴趣也是一种条件性课程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既是学科资源,也是活动资源
  
  从课程资源性质来说,课程资源可分为学科资源和活动资源。学生作为学科资源是从学生在学校的学业成绩来说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资秉性、学科基础、知识范围等,所以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及跟随同样的老师也会有不同的学习结果。比如,班级中同学们所称呼的什么“数学大王”、“小作家”、“化学家”等都是说明某一位同学在某一门学科上有突出的成绩。而恰恰是这些各个学科的高手,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知识辐射,影响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具体包括帮助同学解决疑难、告诉同学学习方法、对同学产生一种感召和影响。所以,这些所谓的各科的高手就是一种学科资源。这些学科高手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自己也能对知识有一个更深的把握,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资源。另外,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科领域内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可能习惯发散思维,有的可能擅长逆向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真正关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课堂中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发掘与引导,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无论是班级课堂内开展教学活动,还是校外活动,学生都是丰富的活动资源。在探究性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的历程和结果必然会有所不同,不仅有成功的经历和结果,也还会有失败的遭遇和体验。纵然同是成功或失败的探索过程,每个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是教学中最直接、最现实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必须将学生多样的探索经历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发掘和建设。如果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群体往往会玩出很多的花样。他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科技小组、文艺小组,如文学团体(如诗社)以及各种体育队等。在这些各种各样的组织中,一些学生负责人的领导协调艺术、组织才干等对其他同学来说都是一种活动课程资源。另外,通过利用一些节假日参加社区义务活动,会让同学们学会关心、学会相处、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以及其他一些单纯在课堂里很难学到的东西。
  
  三、学生既是课内资源,也是课外资源
  
  从课程形态上说,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可分为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学生作为课内资源,意味着学生之间在课堂上是可以相互学习的资源。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展现生命活力的舞台、表达内心世界的平台、生命成长的场所。学生会在自己真实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有所表现,也就是课堂生活的多样生态。学生作为课内资源,不仅包括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相互帮助,而且包括同学之间在别的方面的相互模仿的效应,比如一些口头语的模仿、一些动作的效仿等。特别是学生中的一些小团体或者几个非常要好的同学,他们的观点往往能相互保持一致,在课堂内保持一致行动,比如共同学习和锻炼等。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相互都是更为广泛的课内资源。当然,学生的一些经验也许是不完善的、不清晰的,但它却是真实的、内在的,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理解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善于将不同类型的学生搭配,组织学生形成各个小组,并将这些作为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使之与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的互动。借助这种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检验、修正与丰富,实现二者的沟通、互补与融合。
  学生作为课外资源更多表现为不同的学生各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他们所受的知识熏陶和精神道德感染都不一样,所以同学之间就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同学之间相互作客就可以学到很多自己在家在校很难学习到的东西,比如一些待人接物的礼节等。不同学生的父母职业大多各不相同,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和兴趣操守,在家里就能显出不同的倾向。学生肯定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能对自己以前没有关注过的东西有所了解。同学家的一些文化资源(比如藏书、工艺品等)也可以让学生增长很多见识、学习到很多知识。这一切都可以是通过学生引领的课程资源。
  
  四、学生既是显性资源,也是隐性资源
  
  根据课程的呈现形态,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学生作为显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兴趣以及相互差别等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可供他人学习的东西。也就是说,凡是学生表现在外表的、能供学生学习的东西都属于显性课程资源。学生经验是显性的课程资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只有把所教的东西跟学生经验联系起来,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显性存在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包括缄默的本土化知识等隐性的东西。学生作为隐性课程资源就是指学生所拥有的这部分缄默知识。学生的缄默知识作为与学生个体无法分离的一种个人知识,当学生以课程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身份进入课程时,学生的缄默知识也随其生命载体真正融入了课程。他们尽管不完善、不清晰,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或者作为课程的素材或者作为构成课程的条件,与课程发生关联并作用于课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学生的缄默知识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之一。同时,学生基于不同的生活背景而形成的不同的缄默知识也是课程得以正常开展和顺利实施的辅助条件。总之,学生的缄默知识,无论是以课程素材还是课程条件的因素进入课程并作用于课程,都对课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一种课程资源。
  总之,学生是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内生性。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具有多面性和丰富性是指:它既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又是条件性课程资源;既是学科性课程资源又是活动性课程资源;既是课内资源又是课外资源;既是显性资源又是隐性资源。当然,这样分类是想对学生这一课程资源进行透彻的理性分析,并不是说在教学实践中真的这样泾渭分明,比如素材性资源可能同时既是课内资源也是课外资源。这些资源类型相互交融、难分彼此。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是指这种课程资源是以学生这样生命群体作为载体,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学生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