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新课程背景下对新教材功能的再认识及应用

作者:王 锋




  [摘 要]新教材是服务新课程教学的基础课程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应用好新教材资源,整合与教材有关的其他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新教材在新课程中的作用。新课程中更要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关键词]新课程 新教材 功能 应用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新教材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不仅是形式上的“新”,更是教育观念上的“新”,突出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应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在从开始对新教材把握不好到能灵活地利用新教材做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笔者深感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新教材的功能必须有新的认识,才能合理地使用新教材,才能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本文侧重于从教材使用者的角度谈对教材功能的理解和应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功能的再认识
  
  1.教材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它在新课程中具有基础性和政策性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了每个学科都有多种版本教材的格局,各种版本教材在编写体例、编写顺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充分考量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用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相关素材,有效地处理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在课程政策上,教师可以自由选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筛选与补充,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可以完全放弃或拒绝教材,“不用教材”的做法在课程政策上是不允许的。从本质上说,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教材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而且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落实课程标准的参照性标杆与尺度,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因此,教材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资源,而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2.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材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源和直接作用的对象,为学生学习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旧教材的体例是呈现知识大纲式的,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与传统的教材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它主要是通过纯文本的方式,向学生直接呈现事实、概念和原理,仅仅发挥了作为信息资源的单一功能。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它们传播给学生,学习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积累。而新教材首先以探究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彻底改变了传统化学教材的面貌,这使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成为可能。新教材这一变化,除了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体验过程,注重在参与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方法。其次,新教材在体例上较多采用学案式的特点,如在正文页面上留有很多空白,可记笔记、写要点、记录数据和观察现象以及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等,这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最后,在新教材中还增加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语,如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中有“讨论、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资料、调查与研究、课堂练习、化学·技术·社会、本单元小结”等针对性的提示,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知识和方法进行再认知,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向,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新教材非常明确地向教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如果说旧教材是侧重授人以鱼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强调授人以渔。通过新教材这种示范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一步被唤醒,在新教材的要求下,自主学习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他主学习方式,学生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3.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促使其创造性地、个性化地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培养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新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给教师留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才能、研究能力等很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发挥创造性的机会。新的教材观的确立使教师找回了专业角色,回归了专业生活的方式。教师不必把教材奉为神圣,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对其进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演绎,进行个性化地、创造性地教学。教师被赋予了课程开发的权责,从课程的被动“消费者”变成了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实践者,改变了过去课程教材研究中被边缘化的命运。教师的专业自主不仅是外界赋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
  4.新教材引导着教学放眼于现实的教育情景。旧的教学中以课本为中心,教学内容具有游离于大众现实生活的特征。理论离开现实生活而被抽象化,理科教学中离开了形成科学技术的基础,造成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瞬间万变。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为增强自身的适应性,新教材中有大量的素材展现了丰富的现实生产、生活,把知识放于更为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中,从内容上构建更有意义的知识。因而,它促使教师在平时通过积累类似的素材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也使学生的学习放眼于社会、放眼于未来。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1.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应用观。在许多教师心目中,教材通常被看作是具有特定体系的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教与学起着绝对的规范和控制作用。这种传统的教材观,过分注重教材在传递知识方面的功能以及教材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简化为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的过程,导致师生唯教材是从,不会也不敢创造性地去“开发”教材。在新课程中,课程标准对教材使用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由此可知,新的课程观把教材定义为“一种育人的媒体和手段”,教材是为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而提供的范例,教师有权利对其进行选择、补充、调整。所以,在应用新教材的教学中,不应完全依赖“课本”,而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站在课程的高度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多一点交流,少一些灌输;多一点引导,少一些替代;多一点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点民主,少一些专制;多一点思考,少一些识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2.注意把握教材编写特点和内在顺序。教师在拿到新教材后,首要的一件事情是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教材的编写原则一般应有三个方面,即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旧教材以学科为中心,注意知识的逻辑顺序的体系,而新教材注意吸收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的各自优点,综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新教材相对弱化了知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不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对老师在分析新教材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材从学生的可接受性角度,可以弱化知识的系统性,但老师在处理教材时,还是要理清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找出各部分知识在系统中的位置,以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认知的过程和获得科学的方法,并不是在教材中某一部分集中体现,而是贯穿在新教材的始终,但它们又是相对隐性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分析教材时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明确在实施教材的过程中对科学方法培养渐进的过程,以及在每一阶段中的侧重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