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作者:王锐鹏




  (一)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在交流、辩论中获得认识,整个教学过程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内容。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①基本要求: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主要表现;了解经济全球化实现的主要载体;理解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②发展要求:联系国内外经济生活的实例,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它所带来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明确自己的责任。③说明:不作拓展的内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和载体。
  (3)本框的地位:本框题是在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设置的,体现着前面内容的理论观点和现实要求。本框题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也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个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学习本框题内容有助于学生放眼世界,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增强忧患意识。
  (4)本框逻辑结构:本框讲《面对经济全球化》,总共有两目。第一目“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首先,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然后,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资本全球化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经济全球化;最后,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这一目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第二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目是对前一目的深化,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分析。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首先,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影响;然后,分析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并由此出发,分析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探讨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目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一把“双刃剑”。
  3.学情分析。学生进入高一阶段,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参与活动、有所获取的主动性增强,有关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倾向,但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尚显幼稚和肤浅,对经济全球化有一定了解,但不够完整、准确,同时缺乏辩证思维。
  4.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识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和载体。②理解: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③运用: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应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能力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挑战,让学生认识到,要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重点难点。
  (1)重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2)难点: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实质和影响。
  6.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师启发式教学,学生讨论、探究式学习和辩论赛活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手段等。
  7.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搜集生活中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辩论赛资料的准备和协调。
  (2)教师的准备:做好辩题的确定,辩手的选拔、分组,主席和计时同学的确定;告诉学生辩论的流程和有关注意事项。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布置学生辩论赛的有关场景。
  (4)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秒表、提示牌等。
  8.教学流程。
  
  
  
   (二)教后反思
  
  笔者在实践了上述教学设计之后,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认真的反思:
  1.教学目标的实现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前所述,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非常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具体目标的落实:①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参加辩论的只是部分同学,往往是这些同学由于参加辩论而认识更为深刻、全面一些,知识把握得较好,而没有参加辩论的同学可能会被辩手的激烈辩论所吸引,自己却没有做更多的思考。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这些学生以一定的形式参与进来,如辩手辩论结束之后、老师点评之前,用几分钟时间让他们提问、发表个人观点、讨论等,这样可以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还有,老师在点评的时候,一定要比较明确地说出经济全球化的利和弊,从而确保所有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把这个教学目标落实到位。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节课主要有三处突出,分别是“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探究与共享——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课后作业”。前面两处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突出,最后的“课后作业”一处一定要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落实好。
  2.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方面。本节课较好地贯彻落实了新课程理念,如让学生谈生活中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并由此概括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等体现了生活化的理念;“发现与交流”、“激辩与深思”、“探究与共享”、“谏言与献策”等部分都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和开放性的理念;整节课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又有老师的引导,有机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统一了起来;整节课学生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思考,做到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真正结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每一处教学设计的设计理念、用意和实施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认识和做法:①认为新课程理念不怎么重要,只要把知识点讲好就好了,因此满堂课给学生灌输知识点;②认为新课程理念特别重要,知识点的落实不太重要,而所谓新课程理念就是要多搞一些活动,因此整堂课都是一些活动,知识点有没有落实不得而知。
  3.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教学,要求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课更具有生命力,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此节课是本人设计、实施,总体上较好地做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有几处还是闪光点,如“发现与交流”、“激辩与深思”、“探究与共享”等处;但还有一些“意外”和不足,如学生所举的经济全球化的例子没用充分,对辩论赛的点评还有一些不够到位等。做得较好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做得不够好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在这里笔者想谈一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要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要根据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科学预设。只有科学预设,生成性教学才能与预设统一。②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认知情况和过程可能和教师所想并不完全一样,有的时候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对预设做出一定的调整。③老师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既能科学预设,又能注重生成,很好地把二者统一起来。
  4.教学策略和手段的运用方面。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本节课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策略的运用。如在新课导入环节,就结合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代特点,巧妙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导入新课;在讲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的时候,顺序上做了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资料、例子的呈现或说明上,较为艺术,非常自然和恰当;在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采取了因材施教的策略;在课后问题的设计上,也是具有时代特点和新意的,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落实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等等。从总体上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把握得较好。教学手段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节课采用了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以实用为原则,板书形式非常新颖,这可以说都是非常好的地方。今后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如何更好地把二者统一起来,最大化地发挥二者的效用和功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