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新课程指导下诗歌意境教学的探讨

作者:南宪強




  [摘 要]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课程指导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导学,创设意境、品味意象、体味意境,使学生自主探究,体会诗歌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关键词]新课程 诗歌 意境
  
  王国维曾经说过:“文学之事,其内足以律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两者而已。”有了意境,诗词便如灿烂的花朵。我国传统诗歌往往是“诗言志、歌缘情”,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然而当前的诗歌教学,往往只注重死记硬背,串讲大意,将一首首原本优美的诗歌做索然寡味的翻译和支离破碎的分析,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其美感荡然无存。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在教学中体现“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为诗歌教学开辟了一个境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诗歌的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那么,教学中如何探寻诗歌意境体味诗词的魅力呢?
  
  (一)展开联想与想像,创设诗境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们”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同时播放Flash动画片,展示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美丽的人间仙境,学生由情入境;再播放当时社会背景的Flash短片,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感悟人生,感悟意境。
  
  (二)以音乐烘托情感,品味意象
  
  诗歌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音乐则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将诗歌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让学生在乐声中诵读,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唤起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产生共鸣,感悟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必须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元曲之绝唱。以音乐感悟到了意象,与作者共鸣,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体味到了这首诗的内涵。
  
  (三)明确作者创意,体味意境
  
  在诗歌欣赏中,必须明确作者创作意图,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这样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风格形象,即风格就是人,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泽东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游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陆游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为个人奋斗,遘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胸怀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因此,诗之意境也便不同。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触发诗人抒情的因素——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所见所闻等,看清诗人抒情所凭借的对象——人、事、物,认识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与诗人的情感共鸣,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
  我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引领学生步入诗人创设的美好意境。
  
  参考文献:
  [1]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李菀.作文教学与教法[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
  [4]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教育部.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教育部.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