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记一堂活动课教学过程及反思

作者:蓝青常




  笔者在上完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人教版)中《第九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后,适时地对本课教学难点“‘澶渊之盟’应持肯定的评价还是否定的评价”的问题,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辩论赛。引起了学生们的巨大兴趣,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下面,笔者就展示这次活动课的教学过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第九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教学难点“澶渊之盟”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刻认识。
  2.使学生锻炼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掌握史论结合的小论文的初步写法,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先把有关“澶渊之盟”的历史背景展现给学生: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到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议和。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再将史学动态展现给学生:
  史学界传统观点,对“澶渊之盟”持否定的评价。这种观点认为当时辽兵虽号称20万,但孤军深入,粮饷不继;所过城市,仅攻下两城,其余诸州均在宋军的坚守之中,宋军随时可以出击截断辽军后路,陆续集结在澶州附近的宋军达数十万,士气正盛,首次接敌,即射杀辽大将萧挞览,迫使辽兵后退。既懦弱、又怕战争的宋真宗,与辽订立的“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性的和约。北宋从此每年向辽交纳大量岁币,成为北宋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出现另一种观点,认为“澶渊之盟”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辽、宋两个政权内部力量的变化消长,产生了在一定历史时间内实力的相对平衡,一方面辽有内忧,另一方面是北宋军力不弱但士气不振,这样才有和议的出现。“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沟通辽、宋双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密切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现本场辩论赛的流程和规则:
  1.正方一辩发言,时间2分30秒;
  2.反方一辩发言,时间2分30秒;
  3.正方二辩发言,时间2分30秒;
  4.反方二辩发言,时间2分30秒;
  5.正方三辩发言,时间2分30秒;
  6.反方三辩发言,时间2分30秒;
  7.自由辩论,由正方先发言,正反方各有时间4分钟;
  8.反方四辩发言,时间3分钟;
  9.正方四辩发言,时间3分钟;
  10.教师点评
  【教学过程】
  先由主席(张毓雯)简单介绍“澶渊之盟”的历史背景,然后进入辩论。
  片断1:正方一辩(方思源):……“澶渊之盟”有助于宋辽之间长久的和平……
  片断2:反方一辩(王洁):……辽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毕竟是个屈辱的和约,岁币使北宋经济不能更好的发展,广大百性的负担更加沉重,同时也是北宋后期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片断3:正方二辩(马玲娜):……“澶渊之盟”虽然是一个屈辱性和约,但它不同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它对宋辽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并未出现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长期的和平。……
  片断4:反方二辩(汪辰曦):……既然是屈辱性条约,就应该否定……
  片断5:正方三辩(卢亚天):……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衡量一个历史事件的进步与否,看其是否推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一般意义讲,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在不损尊严的前提下,对其提供物资上的帮助,以避免骚扰和战争,这对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都有着积极意义,而应予充分的肯定。在宋代,大多数具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对此和约都予以肯定和歌颂。如王安石《澶州》云:“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间两城峙。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槽如边城。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钞虏。黄屋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踏河冰渡。天发一矢胡无酋,河冰亦破沙水流。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片断6:反方三辩(解益晨):……“澶渊之盟”是宋朝的一次失策……我想提出五个问题与正方辩友探讨:“澶渊之盟”对汉民族的影响?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澶渊之盟”对当时老百姓的影响?“澶渊之盟”情况下辽的战争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宋的战争情况?“澶渊之盟”对宋朝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及意义?……
  自由辩论
  ……
  片断7:正方三辩(卢亚天):辽宋两国已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双方都已筋疲力尽,需要有一个保持双方体面的方式来结束这种局面!
  反方一辩(王洁):难道为保持体面方式结束战争,宋方就必须签订屈辱的和约吗?
  正方三辩(卢亚天):“澶渊之盟”既避免使宋辽两国社会发生动荡,也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整个河北地区也因和平而全面恢复生产,两国也不再因无休止的战争而使无数生灵涂炭,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从而能逐渐治疗数十年相持不下的战争所留下的创伤;从其效果看,“澶渊之盟”使宋辽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这对宋辽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指责或否定它!(大家鼓掌以示赞扬)。
  反方四辩(张吉星):这种以金钱换取和平的方式不足取!
  正方二辩(马玲娜):且看李纲在《喜迁莺·真宗幸澶渊》一词中对真宗的亲征和和约带来的和平赞叹有加:“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
  自由辩论结束。
  片断8:反方四辩(张吉星):……“澶渊之盟”是以贿赂来换取和平,甚至可以说是丧权辱国……宋亡于安逸……“澶渊之盟”不仅屈辱,而且开岁币之滥殇……
  片断9:正方四辩(刘盾):……“澶渊之盟”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贸易。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澶渊之盟”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教师点评】
  师:今天的辩论赛很精彩!正反双方都准备充分,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旗鼓相当!尽管在论证辩题时双方难免有些不足之处,但双方都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子,较好地守住了自己的辩论底线。通过辩论赛,同学们对于“澶渊之盟”有了一个全新而且深刻的认识。正反双方同学都展示了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今天的辩论赛没有输赢,只有同学们的青春风采在飞扬!
  【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活动课的教学,笔者对新时期下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
  1.辩论赛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历史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强调的是自主性、启发性和互动性。中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启发学生自主思维、探究、表达的能力都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喜欢用“好”或“坏”来评价,大都是存在于较为固化的形式当中,往往不能从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来思考、探讨问题。辩论赛恰恰引入多元评价的模式,让学生不再用“好”或“坏”来评价,而是从各个角度来看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且,辩论赛还锻练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思考问题无疑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历史教学要有多种教学方式。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大多数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对历史教材、历史教师所写所说的深信不疑。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广大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历史教学。课堂讨论法、表演历史短剧、辩论赛等形式完全可以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既增加了教学手段,又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多元化教学模式必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这必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作用。
  3.新课程教学改革给广大师生的探索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毫无疑问,辩论赛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良好教学模式。临场辩论不仅是历史理论、历史知识的充分积淀,更是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体现,也是学生辩证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的重要训练和表现形式。广大师生完全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展开多种教学方式;可以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让学生从社会实践等方面去感受历史、学习历史。历史是社会生活的明镜,让人深思,引人感慨。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课堂辩论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课堂辩论中既能增强历史感悟能力,也能对语言表述、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锻炼。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课堂辩论必将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