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猜想需要引导

作者:姜保明




  (一)教学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猜想与假设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假设结论。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引导学生开展猜想与假设成为当前科学学科教学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中参与竞争的学生,培养探究形成猜想与假设的能力,严密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是十分必要和十分紧迫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猜想,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便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许多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探索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像、直觉、灵感等多种思维形式,提出猜想或假设,最后通过实验予以验证。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猜想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引导学生推理猜测,需要教师精心做一些准备工作。笔者教学三年级三个班的同一个沉浮实验时,由于引导的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和效果。这个实验非常简单,鉴别一些如泡沫、胡萝卜、回行针、橡皮、铁钉、蜡烛、西红柿等材料哪些会在水中上浮?哪些会在水中下沉?实验前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实验验证。这种猜想,不是瞎猜,而是基于观察,让猜想趋于合理、有实际意义,并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实例
  
  [三(1)班学生一]
  1.在实验桌上摆如下材料:泡沫、胡萝卜、回行针、橡皮、铁钉、蜡烛、西红柿。
  师:这些东西放进水里,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生:泡沫会浮,胡萝卜、回行针、橡皮、铁钉、蜡烛、西红柿会沉。
  师:为什么?
  生:我听人家说了,轻的东西才会上浮。泡沫很轻,其他的都很重,所以只有泡沫会浮起来。
  师:平时你做过这方面实验吗?
  生:没有。
  学生实验,结果泡沫、胡萝卜、蜡烛浮,回行针、橡皮、铁钉、西红柿沉。
  [三(2)班学生二]
  2.在实验桌上摆如下材料:泡沫、胡萝卜、回行针、橡皮、铁钉、蜡烛、西红柿。
  师: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吗?
  观察了一会儿。
  生:有的我知道,有的不知道。
  师:知道哪些?不知道哪些?
  生:这是泡沫,我家里也有;这是萝卜,我吃过,这是我们用的橡皮;这是钉子;这是蜡烛,我们家没有电的时候用的。这是西红柿,我也吃过。
  学生指着回行针说:这个我不认识。
  教师介绍回行针。
  师:这些东西放进水里,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生:泡沫、胡萝卜、西红柿、橡皮会浮,回行针、铁钉、蜡烛会沉。
  师:为什么?
  生:我看过泡沫浮在水面上。我觉得水果之类的东西应该浮起来。橡皮不是石头和钉子,不会沉。其他的东西都会沉下去。
  师:平时你做过这方面实验吗?
  生:没有。
  学生实验,结果泡沫、胡萝卜、蜡烛浮,回行针、橡皮、铁钉、西红柿沉。
  [三(3)班学生三]
  3.在实验桌上摆如下材料:泡沫、胡萝卜、回行针、橡皮、铁钉、蜡烛、西红柿。
  师:这是什么东西?
  生:泡沫。
  师:你见过吗?
  生:见过。
  师:在哪里见过?玩过吗?
  生:在家里见过也玩过。
  师:这是什么?
  生:胡萝卜。
  师:你吃过吗?
  生:吃过。
  师:好吃不好吃?
  生:我觉得不好吃。但妈妈说要多吃。
  教师拿出回行针,问: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回行针,你摸摸看。
  教师拿出像皮问:用过吧?
  生:用过。
  教师拿出铁钉,问: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生:这是钉子,是铁做的。
  教师拿出蜡烛,问:这个呢?
  生:这个是蜡烛,我帮妈妈买过。
  教师拿出西红柿,问:这个呢:
  生:西红柿,我吃过。很好吃的。
  师:如果老师把他们放进水里去,结果会怎么 样?
  生:泡沫一定会浮,胡萝卜也是浮的。回行针呢,像硬币一样,会沉。橡皮会沉,铁钉一定沉,蜡烛是沉的,西红柿也是沉的。
  师:平时你做过这方面实验吗?
  生:没有。
  学生实验,结果泡沫、胡萝卜、蜡烛浮,回行针、橡皮、铁钉、西红柿沉。过了一个月,再重新依次请这三位学生到办公室来。
  (1)教师拿出写有“泡沫、胡萝卜、回行针、橡皮、铁钉、蜡烛、西红柿”字样的字条,问学生1:“这些东西放进水里,哪些会浮,哪些会沉?”生1:泡沫是浮的,橡皮好象是浮的,其他的都是沉的吧。
  (2)教师拿出写有“泡沫、胡萝卜、回行针、橡皮、铁钉、蜡烛、西红柿”字样的字条,问学生2:“这些东西放进水里,哪些会浮,哪些会沉?”生2:泡沫、胡萝卜会浮,回行针、橡皮、铁钉、蜡烛、西红柿会沉下去。
  (3)教师拿出写有“泡沫、胡萝卜、回行针、橡皮、铁钉、蜡烛、西红柿”字样的字条,问学生3:“这些东西放进水里,哪些会浮,哪些会沉?”生3:泡沫、胡萝卜、蜡烛会浮,回行针、橡皮、铁钉、西红柿会沉。
  
  (三)反思
  
  1.引导合理猜想。三个各方面差不多的学生,因为猜测前教师引导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样。学生一,没有了解材料,马上开始猜测;学生二,先初步了解材料,然后猜测;学生三,先深入了解材料,再猜测。结果不一样:①学生猜测的结果不完全一样。随着对材料的了解,猜测的正确性越来越大。②学生掌握知识结果也不一样,深入地了解材料后,再猜测,如果猜错,往往能加深印象。没有深入地了解材料,猜测肤浅,对结果也就随便了。猜测活动符合学生玩的天性,是课堂的需要,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猜测,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得到促进。猜测能有力地调动学生科学思维,效果会达到最佳状态。一堂同样的课,能把握和引导学生合理猜测,就能达到最终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学生将科学事实与问题的猜想进行比较。学生猜想后,通过实验验证,有的学生猜想对了,有的猜想错了,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和猜想进行反思。
   教学片段如下:师:通过刚才猜测与实验,同学们有什么想法?生1:猜想不能凭空乱猜,应该有根据地去猜。生2:猜想的时候要考虑周全。生3:我猜错了,因为我是随意猜想的,以后我在猜想的时候要善于观察、要有根据。学生对照事实反思猜想的方式方法很多。可以反思生活经验对猜想的积极影响,也可以反思对猜想的消极影响;可以反思猜想依据的可靠性,也可以反思猜想过程的逻辑性;可以反思思维方式,也可以反思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猜想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