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讲述及评析

作者:吴建英 唐铁生




  (一)课文讲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童谣、讲神话、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
  笔者反复品读这篇课文,感受都不相同:从最初的恬淡到慢慢地被感动,从月夜的诗情品读到母亲的柔情,再品读到孩子的感恩之情,最终感受母亲充满诗情,富有智慧的爱意,每读一遍便感动一回。一遍遍解读课文,头脑中一幅幅画面也渐渐清晰起来:在朦胧的月光下,母亲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使“我”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使“我”领悟了父辈们对家乡、对生活的感情;一个个优美的神话故事,为“我”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一段段幽默风趣的童谣,不仅丰富了“我”的积累,还使“我”感受到文学的亲近;生活中的谜语,同样启迪“我”思考和联想。是母亲用自己对生活全部的理解,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是母亲用优秀的民族文化,用艺术的形式启蒙“我”,为“我”打开了闭塞的心灵之窗,使“我”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 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设计时,笔者围绕“启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形成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品味歌谣魅力;第二板块,感悟月光、母亲、启蒙;第三板块,表达怀念之情。这种看似简单的“减、联、整合”的教学设计突破了线性思路,凸现了教学重点,也拓宽了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开放性。
  1.品味歌谣魅力。
  师: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房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读着这首歌谣,我仿佛看到了月儿弯弯像小船一样。母亲和她的儿子乘着月牙儿飞到了千里万里之外的云南,然后飞到了梧桐树上,家家都盖起了新楼。
  师:歌谣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幻想的世界。还有谁也喜欢这首歌谣的,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课文下文写到:那时我们日子清苦。所以我觉得这首歌谣反映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凤凰代表吉祥。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真会学习!是呀,凤凰是传说中吉祥、高贵的象征,它非金玉不食,非甘露不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凤凰落在梧桐树,预兆着吉祥、富贵和幸福。这首歌谣含蓄地表达了母亲美好的心愿。
  师:(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读了这首歌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亮发出的光特别亮,母亲打开楼门洗着衣裳,月亮照着母亲洗的衣裳,特别白。
  师:这首歌谣讲的是他们的生活。母亲还唱了三首童谣(出示童谣)。你喜欢哪一首?
  生:我喜欢的童谣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我喜欢是因为它风趣、幽默,还告诉我们不能偷东西。(生读得很有趣味。)
  生:我喜欢“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我觉得毛娃很可爱,很有童趣。
  生:一个小孩的喜怒哀乐的形象跃然纸上。
  生:我还读出这首童谣是押韵的。
  师:童谣顺口押韵,怎样读出那个味儿呢?
  (学生尝试用击掌、结尾处重复等多种方法朗读。)
  生:我喜欢“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这首童谣不仅押韵,而且有童趣,读了感觉很幽默。
  师:是啊,多生动、多形象、多有趣啊!谁愿意用你们的南京话来说说?
  (学生用南京话朗读,笑声、掌声。)
  师:标准的南京版的《小红孩》,是不是感到特亲切、特好玩?这就是乡音乡韵,充满泥土的芬芳!现在,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生:童谣句式短小生动,语言简单易懂。
  生:童谣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自然活泼,讲究押韵。
  生:童谣俏皮有趣,语言幽默,而且还蕴涵着道理。
  生:童谣想象奇特,能使我们如天马行空,张开想象的翅膀。
  师: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在品味歌谣魅力板块中,笔者没有直接按课文顺序进行教学,而是提取文中五首歌谣童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朗读,边读边想,你能读懂些什么?把喜欢的歌谣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投入歌谣之中,融于其间,读得摇头晃脑、眉飞色舞,甚至情不自禁击打节拍,用方言尝试朗读。当孩子们拍着手,跺着脚,捶着桌子,用天真的童音“唱”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一边有节奏地唱着,一边做着坐花轿、盖花被的动作的时候,童谣的魅力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年龄特点的童谣,在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中,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被唤醒。学生和文中的诗人一起享受着童谣带来的快乐,一颗颗“混沌的童心” 就像诗人一样“豁然开朗” ,他们真正了解了民歌童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感受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2.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师:刚才是同学们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屏幕上出现静谧的月夜图:以蓝为主色调,一轮皎洁的明月,一个简朴的农家小院。同时,播放舒伯特的《小夜曲》。)
  师生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师:听,母亲的歌从那篱笆小院中飘了出来……
  (播放母亲清唱的歌谣,全场听得如痴如醉。)
  师: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母亲的歌声轻轻的,柔柔的,像二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我们都陶醉了!
  生:这歌声像深谷的泉声,让我想起《二泉映月》中的一句话:像山泉蜿蜒而来。
  生:那歌声就像轻柔的春风吹过我的脸庞,像涓涓的溪流流过我的心田,滋润着我。
  生:这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只有纯,只有美。
  师:同学们的感受多丰富啊,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这样写。(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谁来读读?
  生:朗读。(感觉比较急促)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芳香的音韵了,想想怎么读,才能飘满小院呢?
  (生读,声音轻柔、甜美,尤其是“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处理得合理到位,全场掌声。)
  师:听母亲吟唱是享受,听你朗读也是一种享受!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
  生:月光如水,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双手托着下巴,听着妈妈的歌谣浮想联翩,我和妈妈乘着弯弯的小船飞到了千里万里之外的云南。妈妈轻轻地拍着我,我陶醉了!
  生:月光洒在大地上,像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纱。母亲动情地唱着歌谣,树叶沙沙地为她伴奏。我侧着脑袋,双眼凝望着母亲,倾听着美妙的歌声,身体不由地摇晃起来,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