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回归与多元解读

作者:狄 云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它包括思想、智慧、意志、经验和技能等。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因为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需要教师帮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而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合理,哪些理解为什么又是不合理的;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是怎样得出来的,从而对症下药,推究、评论,以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
  
  (一)以文本的情感性引导体验式解读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语言文字需要学生亲自去品读、咀嚼、揣摩和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感受语言文字的律动,打动自己的内心,激发自己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激起情感的波澜。
  如《背影》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因为它语言的平实、描写的传神,笔者觉得根本不需要让学生去找什么几次背影、几次流泪,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走入文本,把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作为重头戏,让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而充分的阅读又是为了更准确深刻地理解领悟。在课堂上,着重抓住几个点来深入体验,如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着描述一下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学生们可以分别从文中父亲对儿子的至诚无私、儿子对父亲的内疚愧悔触发的相关亲情的联想等方面切入,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上,揣摩并表达人物心理,真切地咀嚼和感悟人物情感。
  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往往是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像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充满灵性,闪耀着创造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
  
  (二)以文本的思辨性引导创造式解读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去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意义。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过去,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走,多数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结构,习惯于让老师牵着,自己跟在后面盲目地“赶路”。其实质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代替学生的思想,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消磨殆尽。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听到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重复教科书上的结论,重复教师的话语。这种思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谈骨气》这篇文章笔者教过多次,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地方。但在去年上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在网上浏览资料,发现一篇文章是这么写的:“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课文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的‘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传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篇文章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无道理呢?在同学们对文本充分的阅读、深入的讨论之后,大家各执己见,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句话确实是不严密的,因为中国人有无骨气不能一概而论,而部分同学认为这里的中国人显然不是指所有的中国人,这只是指一种国民精神,难道勤劳善良是我们的传统美德,那就意味着每一个中国人一定都是勤劳善良的?
  矛盾的焦点在“中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这时,笔者提供了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生1:我们在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如果不加修饰限定的词语,既可以指全体中国人,也可以指部分中国人。可见,批评文章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生2:中国人当然有各种类型的人,但我们写文章的目的就是给别人一些启发和鼓舞。吴晗写这篇文章就是要鼓舞我们以“中国人的骨气”去克服国家面临的困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语言铿锵有力,如果改为“我们一部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还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吗?
  生3:我们在谈到民族传统的时候,应该看主流的方面。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优秀分子,也都有败类,但优秀分子总是占社会的主流地位的,否则,这个民族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个民族的代表,就像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中谈到的“民族的脊梁”。
  在这篇文章的阅读中,引入了对立的观点,加入了质疑思辨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讨论的兴趣,一言以蔽之,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文本回归,阅读才有着落;只有多元解读,阅读才有意义。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会使阅读教学务实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