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质疑意识

作者:张艳萍




  随着年级的增高,课堂气氛反而越来越沉闷,学生变得无话可讲,无疑可质了。学生不问是不是没有问题,不是的。那为什么不问呢?笔者认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唤起学生的质疑意识,没有留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质疑。《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如何唤起学生的质疑的意识,本文想谈以下几点:
  
  (一)创设氛围,唤起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需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也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有意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质疑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并且提出质疑。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听。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的习惯。
  
  (二)教给方法,学会质疑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其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中和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质疑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让学生这样想:①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 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对梯形定义的关键词质疑,“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句话中,“只”可以去掉吗?②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在“算理”上下功夫质疑。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③解决问题的列式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思考简便、易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时,可问为什么问题的答案不但要看商是几,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余数怎么处理的问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积极地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是唤起和学会质疑的关键。
  
  (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要做到遇疑不慌,处疑不惊,因疑引疑,设新疑释旧疑,会收到比完成几道巩固练习更美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总结计算法则之后,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 老师,整数除以分数可不可以用整数除以分子再乘以分母?”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这个方法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然后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结果。在组织交流时,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最后,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 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除以分数的倒数”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有局限性,效率低,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四)教师主导,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 置学生于“愤”、“ 悱”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的把握。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拍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 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2.对象的把握。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同层次的学生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如果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会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3.范围的把握。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知识的要点和创新点上。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能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学生主动质疑意识的唤起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地质疑”,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