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重视道德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王炬辉




  [摘 要]道德思维是道德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其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认知基础。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 道德思维能力培养
  
  “美德即智慧”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把美德等同于智慧,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德性中道德思维的重要性。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的过程。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中学思想政治课应重视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培养,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而是置学生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学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践行道德。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
  
  1.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广泛的变革,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使我们必须面对比过去更多的利益与道德的冲突。市场经济下对集体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金钱至上的批判,对新时期学雷锋的价值审视等等,都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价值混乱,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2.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唤醒学生情感并通过道德思维上升为智慧的过程。
  3.适应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单向性的讲解或接受现成的结论,喜欢怀疑与争论。与此同时,青少年学生在德性成长中又难免受情绪影响。尤其是存在社会不良风气、舆论导向片面、道德实践受挫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表现为情绪化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因而,思想政治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需要。
  4.凸显政治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工具学科和自然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必须经过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建构,然后内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即经历一个“懂”、“信”、“行”的过程。“信”和“行” 是学生的自身省悟和亲自实践,是对道德活动、事件、文化、信息思考进而接受的结果。忽略对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道德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又不足以支持道德行为,必然导致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难以最终实现。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应结合学科实际,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参与社会生活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因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异。除课堂启发讲授法、讨论法,适宜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还有:
  1.导思—点拨法。 即以思为核心,教师引导点拨,学生主动参与、批判地思考,自主建构道德体系。在教学“如何正确认识金钱至上和拜金主义”的内容时,不少同学对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论”,“金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观点等相当认同。单纯理论说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采用导思—点拨法可以较好地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其步骤可如下:①提出什么是拜金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现实表现有哪些?(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制假售假、走私贩毒、假哨假唱、盗版泛滥等等)②透过现象看本质。拜金主义有什么样的错误本质?(剥削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③拜金主义的危害表现为什么?(损人利己、漠视亲情友情、无视国家集体利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④如何正确看待金钱?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⑤金钱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吗?人生还有更高尚的追求吗?如此,通过恰当地设疑、质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地追寻答案。经历自身的理性思维,学生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更有利于学生的成熟。
  2.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主张用课题形式来代替传统的系统形式,课题的选择应当是发现的突破口,通过它对现实中道德现象进行反思。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时,可以通过范例教学的四个阶段(即首先达到“个”的认识,进一步达到“类”的认识,再达到规律性的认识,最后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意义。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课题为例:①借助电教媒体,范例性地说明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如面积范围、地理地貌、沿河城市发展对其影响、污染程度及治理等情况。特别以具体数据描述近20年来淮河水质的污染变化,引发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直观认识,思考、讨论形成污染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②通过归类,总体概括出与淮河类似的水系状况和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③通过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动植物灭绝、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提出,揭示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④提出如何有效治理,人与自然怎样才能和谐发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仅容易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意义,而且能够提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抵制浪费的自觉性。
  3.道德两难法。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设计或呈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比较进行选择和判断,激发学生关于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并通过深入探究和艰难选择,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和道德准则。比如结合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特殊案例:如见义勇为,却被误作小偷而遭失主重伤;救助伤者,却被误认为肇事者。象这样帮了别人却可能伤害了自已的情况下,好事还做不做?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思维非常具有挑战性。可能的选择有:①不顾一切去做,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②做好事要慎重,做之前应先观察和思考一下。③不去做这件好事,关键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如何。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其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采用更完善的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促进其在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上的提高,增强道德敏感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道德教育的开放性。 封闭的教学,单一的道德教条,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阻碍理性和道德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开放性要求教材内容的价值准则必须向学生开放,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允许学生对已有道德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在继承的同时创造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
  2.突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 应该认识到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既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承认学生的主动发展地位,突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避免德育对象主体性失落,造成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缺少实效性。没有独立价值思考和道德思维能力的个体只是一味服从的、无反省的道德主体,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3.注重道德成长的最近发展区。 个体道德需要的实质就是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让道德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与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现实生活。根据社会需要、学生成长的实际,不断提出略高于学生现有道德思维水平的问题和要求,促进其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从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过渡和渐进。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中学不同阶段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防止超前或滞后。
  4.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习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避免角色错位,更不能把自己当作道德权威;要努力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把一切“教”的活动落实在“学”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说、敢想、敢做,勇于探索,诱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给学生的德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会.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