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贺清霞




  作为21世纪的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教会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转化为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具有再学习能力的创新型的人,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笔者认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通过激发自学兴趣、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转化为再学习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自学兴趣,让学生树立自学观念
  
  首先,教师应当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价值,并提供自学的榜样,用名人自学的范例引发学生仿效的愿望。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这是现实告诉我们道理。同时,只有学会自学,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其次,要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行为的动因,能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学生只有积极自学,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体会到自学的乐趣,对自学有了愉悦感、自信感,才能形成自学数学的积极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钻研知识的热情,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例如,在讲函数的极值概念时,笔者采用图形结合问答式的教学法,将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交与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去回答这些问题。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更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自学数学也要重视阅读。阅读不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简单的读一遍或读几遍,而是在阅读时,能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读懂概念、定理、公式、解题步骤、证明思路等;能分析关键词和符号标记;能找出重点和注意事项。要使学生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可采用“三读”法。
  (1)粗读。要求学生了解每一章、每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如本章讲述了哪些新知识、这些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它们的应用背景是什么、新知识和学过的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对本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细读。即逐句读、逐句解释。理解概念之间的内涵,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分清定理、公式的条件和结论,掌握其证明思路与步骤,总结解题思路方法,弄清定理公式的使用范围 ,明确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把握所能理解的问题基本类型,弄懂例题的特点、解答方法,学会解题技能、技巧。在此基础上考虑一题多法,力求开拓思路,灵活运用知识。
  (3)精读,即着重分析关键词、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使用精确的数学语言。
  2.指导学生“动手”。古今中外的学者名人,历来都重视自学笔记。勤做自学笔记,有助于深入思考问题,加深对自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巩固记忆、训练、综合、概括能力;有助于积累资料,逐步掌握做学问的方法,把学习过程引向创造过程。随时记下迸发的思想活火,有助于进行深入钻研,从而扩大自学效果。
  做自学笔记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可因材而记,因人而易。常用的方式有抄录式、摘录式、提要式、索引式、心得式。抄录式就是在自学时把特别精彩的章节全部抄录下来,它主要是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保存资料,便于查找。摘录式主要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摘录一些重要结论、证明方法、解题技巧等,以备日后不时之需。提要式是指运用综合、概括、系统化等思维方法,把所学的书籍的内容、方法、要点、知识间的脉络简记下来。只有对所学知识真正弄懂、弄通、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这点。索引式主要是指记下有关书名或文章的题目,并注明材料的出处,以便需要时信手拈来。心得式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学习札记。它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较大,但养成习惯后,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是极有帮助的。
  3.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学习必须学会思考,学会思考是会学的核心。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例如,在学生弄懂该命题后,可鼓励他们对命题的条件进行增强或削弱,加强命题的严谨性。还可以引入反例,引导学生思考,加强概念的深刻性,鼓励一题多法、一法多用,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随时发问的好习惯 。
  
  (三)教会自学方法,让学生制订自学计划
  
  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也不例外。很多学生认为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作业完成即可,殊不知接受能力强的人有大把的时间无从打发,只好玩。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由开始的吃不饱到贪玩,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最后导致不会吃;而那些接受能力差的人,老师如不及时指导,也会最终会走向厌学、逃学。
  自学计划一般可以每周制定一次,大体方法是:每周按七天划一表格,把一周内上课和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的时间先填进去,剩下的时段统筹安排为自学内容,比如复习课本、阅读相关教材等。并提出一定任务、指标和具体要求,每周末检查本周自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订下周计划。在制定自学计划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各周的自学计划和一个月、一学期的总体安排结合起来,做到主次分明,由浅入深;二是要优先保证新课的预习和复习。那些接受能力差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点,而接受能力强的人,老师可指导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三是要注意数学的特点,合理安排时间。数学需要静心钻研,冷静思考,深刻理解,可以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四是要留有余地,以便应急,缓冲之用。
  
  (四)养成自学习惯,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习惯成自然,好的自学习惯一旦养成,它会变成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巨大自动力,用不着督促、强迫,就能自动学习,反之,如果缺乏自学习惯,那么学习就会变成负担和痛苦,学习效果也很难提高。因此,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学效率,而且能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巩固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不善于也不习惯使用教科书,在学习时往往出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跟着老师转”;不善于思考导致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记不牢,推理论证逻辑混乱;书写格式不合规范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订正学生这些坏习惯,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先自学后听课,先复习后做题,有错就该的良好习惯,作到自学、听课、联想相结合,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不断总结解题规律和思考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