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在“动”中学

作者:李美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例如,小学第三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酸的和甜的》,该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比较长。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设计、准备之后,笔者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课本剧的表演活动。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分别由组长安排课本中的角色人物,根据课本中的环境和语言,创设表演环境,四个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组内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共同设计表演的动作、表情,互相揣摩评议,然后推举代表到全班表演。经全班同学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组。这样把课本的知识转移到学生全体参与的活动中来。通过变换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活泼、热烈的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言听计从的兴趣。
  
  (二)启发思维,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好奇爱动是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让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齐“动起来”。通过动眼,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动脑,提高思维素质;通过动口,提高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提高写字和习作的本领。
  例如,在二年级的一次练笔中(描写一种你喜爱的动物),习作前让每位学生利用课后观察动物,启发学生从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观察、讨论。要求学生观察要细心,尤其要动脑分析“为什么喜欢这种动物”。学生在现场观察活动中,有的观察自己喜爱的狗的特点;有的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兔的特点;有的观察自己喜欢的小猫的特点。在同学们观察活动中,教师及时引导同学们围绕“你所观察的动物有什么特点,你究竟喜欢它的什么”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启发学生思维。观察活动结束后,人人动笔写《我喜欢的×××》。这样的活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实践感知,让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又如《北京起来了》一文中,围绕“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一段内容展开学习。教学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激活思维,让学生在敢想敢说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保护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问学生:“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可是等他脚伤好了之后,浓密绿叶中,一朵玫瑰花都看不到了,我真替它难过。”有的说:“小鹿自己没有看到玫瑰花,不过黄莺说它看到了,微风说它看到了,小鹿不但不难过,还很高兴呢!”又如,在指导读好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先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帮助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飞来了,她说……一只蟋蟀跳过来,他说……一位可爱的小姑娘跑过来,她说……继而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和思维的开启,小白兔、蜜蜂等形象纷纷浮于脑海。这样,一个问题展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学生通过说课文内容就会自然而然体会到“一人栽花,飘香万家”的道理,感悟出“小鹿种玫瑰虽然没有看到花开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当别人有了幸福和快乐,自己也深感高兴”这一文章的含义,进而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问题,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说话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四)拓展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发展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靠基础课对教材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活动空间,在课外为学生提供语言和实践的机会,如开展课外阅读、查找资料、手工制作、编写故事等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才能。
  例如,在教《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正好是教师节前夕,笔者便布置一项作业:回家制作一张卡片,教师节时送给老师。结果是出乎意料,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小手居然做出十分精美的卡片,卡片各式各样,有书签式的、挂历式的,还有折叠式的……祝福的语言也是层出不穷,有一个孩子在卡片上写着“希望明年的今天在您的办公桌上还有我送给您的卡片”。再如,在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让学生在书籍、报纸、杂志、电脑网络中去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学生特别积极,有的收集了关于环保的故事,有的收集了图片,还有的收集了关于人类破坏环境的具体数据等。这种集动口、动眼、动手、动脑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他们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