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作者:黄彬彬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在新旧观念激烈的碰撞中,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反思,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发生了由实践感知到理性感悟的转变。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实施新课程,笔者认为需进一步理解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关注学科还是关注学生
  
  “突破学科中心”是新的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一。关注学科还是关注学生?这是数学教学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一个问题。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仅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目标,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有价值的数学”是指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是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体验应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的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关注少数学生还是关注全体学生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数学新课程教学观的显著特征,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那么,这里的“学生”指的的是哪些学生呢?关注的是少数尖子学生还是全体学生,这实际上反映了数学教学的两种学生观。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属于精英教育;关注全体学生,属于大众教育。新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得到发展,重要的是同学生的过去相比,而不是同其他学生相比。因此,数学新课程强调,通过数学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意味着:①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渠道,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学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做到为人师表。
  
  (三)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观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始终是以数学知识的传授者的身份进行教学。“传授”意味着教师是“权威”,是学生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如何的“主宰”;“传授”还意味着学生的“接受”和“服从”。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典型特征。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本质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因此,数学新课程主张“教”要服务于“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必然要求教师要从“权威”、“主宰”的神坛上走下来,要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意味着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意味着“教”向服务于“学”的转变。
  
  (四)是关注教案还是关注学案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它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如何讲。而“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它的实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指导、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案进行教学,更多地考虑是如何把课讲得精彩完美,却较少顾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提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