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胡名顶




  3.课程的评价。①学分管理。学分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健康顺利的开展。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印《隆回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分认定》,对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学分认定程序、学分与学籍管理以及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②尝试创建学生成长记录袋,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自己选择的最能反映学习进步和成长历程的重要资料或作品。如学籍表、获奖证书、优秀作品、音像材料、证明、关于入团或入党方面的材料、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或总结、老师评语、学习能力评价等材料。学生收集材料必须有说明、体会或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完成和保管,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学校提供展示平台。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我校将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细化,编制出《隆回二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评价项目和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4.调整学校管理机制。在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行政管理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①学生管理的调整。实行教学班为主、辅导班为辅的教学管理方式。行政班以班主任管理为主,教学班级以教师管理为主,辅导班的具体管理和考核由教务处负责;实行学生导师制。导师的其主要职责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知识现状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选课和协调与同学、教师、社会的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意见,指导和协调学生做好成长记录袋工作,协调并配合班主任工作。导师的选择原则上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学校指派,原则上保持高中三年不变。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30人,由教务处负责导师制度的实施与协调。②教师管理的调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为此学校重新修订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制度、年终考核制度、奖励方案、工资方案),将新课改的要求纳入其中,为新课改的推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③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调整。除了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课程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外,对学校各级部门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各自的职责。教务处主要负责新课程的教学日常管理,教科室主要负责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研究,办公室主要负责新课程实施方面的宣传工作;年级组主要负责学生新课程教育与新课程环境下的年级与班级管理;学科教研组主要负责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备课组主要负责教学的实施与研究。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切实保障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④利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我校排课、查堂、考试、档案、学生管理等工作基本上都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进行,这为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教与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保障。
  
  (五)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根据我们对全国四个实验省区的实施情况的了解,高中课改与高考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担心影响高考成绩的疑虑普遍存在,应试模式仍是主流。因此,目前大力推进的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有定位的思考,同时应积极研究应对高考的策略。
  2.新课程实施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效果。目前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观念、课程意识不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过于专业化。二是教师数量按现有的课程开设明显不足。
  3.课程资源的保障问题。课程资源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校内课程资源方面,学校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缺乏有效的分析和评估,难以充分合理安排和利用。在校外课程资源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实用价值评估和经费保障,导致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不力,资源的整合程度低,效益不高。在教学经费方面,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教材、场地设施的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培训等等方面,导致教学成本大为增加,加上高中学校普遍负债运行的状况,争取政策上的经费保障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