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新课改背景下山东省义务教育减负改革思考
作者:盖 静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山东省义务教育 减负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一)改革措施及成效
2001年开始,国家教委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是重心,始终处于改革的浪尖。到2008年为止,全国各省市都做出了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山东省作为东部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一直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特别是在义务教育的减负改革上取得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1.控制书面作业量及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根据2007年山东省的新《规范》: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的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而且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少于9个小时,把周末和节假日还给学生,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到校上课或集体补课。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从2003年起,山东省就积极进行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实行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改革。在2007年的新《规范》中,又提出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主要针对周考、月考,保护学生隐私。2008年年初,省教育厅表示2010年将启动新高中招生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
3.完善中小学教材审查和选用监管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管理,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4.继续设立中小学助学金和免费发放教科书的专项资金,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开展义务教育课本循环使用的试点。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经济适用型教材。山东省在2007年秋季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省财政厅2008年年初又发布通知,从2008年春季新学期开始,进一步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地方课程教科书。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部分科目的免费教科书将循环使用,对于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免费提供教科书。
5.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覆盖”。2007年春季开学起,山东省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2007年秋季开学起,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免杂费标准按“一费制”规定进行。并对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实现了资助与育人的结合。
(二)改革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从学生和教材两方面努力做到减负,特别在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和改革新的考试评价制度及免费城乡义务教育上有很大的创新和明显的成效,切实减轻了学生、家长的负担。但从这些改革措施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改革执行效率低。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重申贯彻《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中就提出“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量布置课外作业。做到:一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2007年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新《规范》几乎又重提此措施,说明1990年的改革措施并未得到落实,学生负担问题仍然很严重。
2.措施的有效性有待商榷。针对教育部正在考虑对中考进行较重大的变革,山东省率先提出了2010年学业考试取代中考的巨大创新举措,当然这需要相配套的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的配合。根据新《规范》,无分数评价体系和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制作为重要的升学参考标准。然而这赋予学校、教师很大的权限。学校、教师是否有能力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能否有相应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水平达到评价体系所需的教育硬软件这都是很重要的。操作不当就会产生舞弊、腐败,并引发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因此,一整套完整的改革措施是确保实施有效化的基础,单方面的改革很难达到理想化的结果。
3.城乡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权利没有得到切实保障。2006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43.9%,我国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如何确保流动儿童的合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本身也是减负工作的一方面。虽然山东省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方案中提出要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接受同等水平的义务教育,但从相关举措来说还是主要致力于城市、农村范围。流动儿童成为灰色地带。要解决那些难以满足常住人口登记条件的农民工适龄子女的免费义务教育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4.教育投入存在监管性问题。山东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并提高了学校公用经费,对城乡和各级各类学校来说在学校的教育投入上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能否确保教育经费的有效到位和规范使用就需要监管力度了。从省教育厅公布的2006年度督导报告来看,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经费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仍是突出问题,而且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仍不完善。毕竟现在需要省、市、县(市、区)共同承担的教育经费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实现教育投入的不降低是个大问题。想让减负工作真正有效,就要确保社会、学校、家庭的相互配合,环节紧紧相扣,教育投入是重心。
(三)解决策略
1.依令严行,奖罚分明。山东省新《规范》中提出的减负令,虽然还是十几年的老调重弹,也是2001年新课改的基本内容的再现,但确保这次真正做到才算有意义的减负令,否则就是一纸空文。现在全国各省市都响应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精神,纷纷出台各种减负令和素质教育推行措施,如何确保依令行事,落到实处才是重中之重。只有依令严行,奖罚分明,对学校、教师真正起到威慑作用,确保政令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推动减负工程。
2.加强学校、教师的硬软件设施建设,做好减负的前后工作。面对新的考试评价体系和日常无分数评价制度,相应的试验设施、信息技术设备、先进的素质教育校园环境是学校应该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而教师的专业和综合素质是否达标,能否担当评价体系的执行人,本身能否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关乎改革的成败。素质教育的高要求和减负令的推行,需要学校在教育经费改革的基础上,合理规范的使用,确保教育投入分分见针,建设配套的硬件设施和新课改背景下的校园环境文化,并确保教师的终身教育培训严格实行,确保培训工作与新课改的推进同步进行。
3.拓宽监管渠道,建立“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四级监管体制。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和教育经费的监管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的努力的。但这种单一的权力和监管渠道,容易带来有效性低、时间冗长、滋生腐败等问题。因此,拓宽监管渠道,让社会、学校、家庭都能参与进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监督力度,促使时间紧凑、政令有效实施。面对日益加快的城镇化和教育投入的表面化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给予合法、适当的监管权限,让社会多奉献爱心,增大教育投入的渠道和监督力度;让学校多点入学权限,为满足不符合常住人口登记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合法、应得的义务教育权利,特别是免费义务教育权利;让家庭与学校多点互动,相互监督,使素质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减负的初级阶段,而是真正让学生成为有创新、自主学习能力的受教育者。让社会、学校、家庭成为政令有效实施的推动者和监督者,让透明化和有效化破除腐败和执行不力,使教育投入年年增加,规范使用。
4.推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观。三级课程教材其实在2001年新课改中就已经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山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应该有条件开发校本课程,素质教育在推进的同时,教材也是重要一环,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教材的问题,它反映了新的课程观、教师观、师生观,充分给予学校、教师探究、创新、自主权利,也更能从本质上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从而在课堂上、教材上、学习上让学生减负,让一整套的评价体系得以正常维系。
总之,山东省在努力推进新课改、发展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方面都有很大的动作,如何让这些政令有效落实,真正发挥作用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只有更新教育理念,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学生真正减负,在义务教育阶段轻松学习、发展自我、提升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Z].1986,4,12.
[2]国家教委关于重申贯彻《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Z]. 1990,2,15.
[3]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Z].2001,6,08.
[4]山东省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方案[Z].2004,5,21.
[5]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Z].20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