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进意见
作者:黄桂贤
(一)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
1.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副科,尤其是在前些年,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地理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中考不会考”。学生不愿认真对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的开展,授课积极性大大减弱,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地理这门学科在师生中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给以后选择文科的学生带来了许多困难,造成了文科学生在文科综合学习和考试中地理得分最低的现象。
2.初中地理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不少中学严重缺乏专职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学科代课,兼职地理教师成为我区不少中学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兼职地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地理基础知识,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多,严重影响了地理课教学质量。
3.同世界和时代的接轨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它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模拟和显示。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地理信息系统将逐渐深人到各行各业乃至各家各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这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即便开设相关课程,老师也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大大影响了对中学生的培养。
4.章节的删减,形成知识上的漏洞,从而引起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问题。教材内容侧重点的转移和内容的删减造成学生能力上的漏洞。初中新教材强调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但在通过地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方面显得苍白。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缺乏对学生阅读各种地图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准备知识在初中教材中的缺失,影响了高中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由此可见,对教材内容的大量删减,削弱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备,形成知识上的“断层”。
(二)改良对策
1.地理空间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系统思想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应更多地体现,特别是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某些章节中。在中学的地理教育中,应该引导中学生将地理课教学内容与所在城市的社会、环境等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社会热点问题,借助3S技术将这些问题可视化并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在青少年中普及3S(所谓的3S是指GIS、RS和GPS,而GIS是地理教育的3S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
2.针对初、高中地理教育的章节删减、侧重点的转移,初中地理新教材要做到内容新,突出专题,强调点、线、面的结合。重视地图,突出其特点——视觉感高、贴近现实。对一些地理学的理论也要进行必要的教育,让学生学得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初、高中的全面结轨。对一些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不要过多删减,至少要对这些知识做出一定的介绍,这样才有利于高中的地理学习。
3.针对中学地理学习不被重视的情况,首先,要鼓励初中生积极学习地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强中考对地理会考成绩的重视,必要时增加对地理的统考。最后,要改变各个学校缺乏地理老师的现状,增加初中的地理老师,有利于初中的地理的教育的发展。
4.对地理课程建议进行一定的调整。教材的编排和应用要尽可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健康地发展。由于农村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仍是学校教育,即书本和教师,而现实环境决定了他们很难具有收集更多信息及资料的条件,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因此,可在《中国地理》中增加三江源、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问题的资料、小常识等。再如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可以地中海气候为例,用童话的方式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地图册中某一气候类型图,试述该地气候特征和可能的景观,以培养其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乡土地理学习和调查。
5.加强乡土地理的开发及应用。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乡土地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地配套一本省区乡土地理框架教材,以便教师更准确地结合市情、县情等加以应用。针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如果进行有效的调节,会使我国的地理教育更上一个台梯,从而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晓军,张富学,孙美平.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