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简论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作者:孙彩廷




  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之所以被广泛运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能促进学生共同协作,使学生自身和同伴的智慧得到充分展示。但随着合作学习模式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引起体育教师们的关注。如有些单凭个体力量即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一番,而真正需要小组讨论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却在似懂非懂中凑热闹。合作完成一项体育作业时,同组的一部分学生忙的不可开交,另一部分学生却“等闲视之”,表面上是合作,实际上仍以“单干”为主,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过强时,出现相互拆台现象……这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已经背离了合作学习的精髓,成为有形无神、缺乏实效的合作。如何改变这种名实相悖的情况,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正面效应,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选题,精心策划
  
  众所周知,合作学习只是众多教学形式中的一种,它并不适应所有的体育课堂。所以,体育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备课时要根据课程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设计应是粗线条的,不宜过细、过于缜密,要给学生思想的自由翱翔留下足够的空间;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精心策划合作内容,并为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和谐因素提出预案,更不能为了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生拼硬凑,使合作学习形散神更散。如在教学初一《篮球运球上篮》一课时,笔者在课前两天将教学内容告知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篮球基础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个合作学习方案,各小组在设计过程中查阅资料、图片等进行研究,尽可能地到操场上进行实际练习,“寻找感觉”,不断改进。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赢得了阵阵掌声,使本来一节很普通的篮球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二)分组合理,统筹安排
  
  皮亚杰说过:“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寻找属于信任的学习环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特别是在组织分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相容性。实践证明,在心理相容的气氛中,合作成员之间可以消除顾虑,心情舒畅,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另外,体育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各自特点,让每个合作群体中都有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以使各小组的实力分布尽量均衡、互补,从而确保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开展。如教学初一《技巧——前后滚翻》一课,为有利于学生既好又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且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分组时先让全班同学推选出四名大家信任的、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并让全班同学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组,再由各小组选出敢于表现自己的同学优先展示,推选出动作掌握较快的同学担任助理教练帮助其他同学。这样的分组方式消除了由于教师的强加因素而使学生产生的抵触情绪,而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练习中各小组成员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全面调控,细致实施
  
  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调控。教师调控得当、落实到位,合作成员就会在和谐的氛围里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小组共同参与完成学习的情况就会比个人单独活动完成的好,同时学生的合作技能也会得到提高。这种现象叫“共同行为者效应”。反之,教师调控失当、实施不到位,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分歧就会增多,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个别学生还可能表现出不合作态度,这将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如在“抢运伤员”的合作游戏中,有的小组为了追求速度,到达终点时不是将“伤员”轻放在地上,而是随地一撂,结果“伤员”真正成了伤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必须及时予以纠正,加以引导。
  新课程标准的一大要义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作学习的本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懂得交流。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接纳其他同学的,学会与别人交往,学会相互鼓励,学会承担责任。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前要精心构思合作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平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能领悟的就不再分析,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争辩、交流。组织活动时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积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