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生活情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宋培迅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新知识。教师应从教材所呈现的资料中寻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所涉及的有用的生活信息,加强和运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亲身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传授学习的结果,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长期以来就造成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感到陌生,掌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应用意义不大。知识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知识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才会更加实际和有效。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新知识。教师应从教材所呈现的资料中寻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所涉及的有用的生活信息,加强和运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亲身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道理。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从生活实践中设计问题情景,导入教学内容
  
  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学生最易感知和理解的,同时也最易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去设计问题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去探究,进而导入新的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很容易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因为教师所设计的这一情景是学生熟悉的、易于感知的,学生也易于对这类客观的问题情景产生情感,并易将其呈现的信号转化为信息,形成新的探究欲望,为新学知识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直方图”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没有引用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的例子,而是采用同学们较为熟悉的“两基”数据设计有关年龄分组的问题进行导入。由于涉及同学们自己和教师们的工作,且还涉及学生读书中有关“法”的问题,易于激起学生探究了解更多“两基”的情况的知识的情感。于是根据本班情况顺势设计收集了按年龄段分组的数据(人数)自然进入了新的课程,为新内容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利用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要突破教学难点,一般都要设计周密的学生活动让学生理解。但有些时候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学生尽管参与了活动,却不知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部分学生来讲,难点还是难点,无力突破。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教学难点与贴近知识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逐层探究情景中的问题,进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统计时,通过初步的学习,学生对频数和频率两个统计概念还是非常模糊,于是笔者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简单的举例:若本班学生有60人,其中女生有28人,男生有32人,把全班同学按性别分成了两个组,分在女生组的数据28人为女生组的频数,而这个数28与全班总人数60的比叫频率。频率反映了女生人数在全班总人数中所占的份量。频率首先是小数,乘以100℅就是百分比,然后再让学生说出男生组的频数,算出男生所占的频率。这样,学生通过对自己身边的有关数学问题的解决,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利用生活情景巩固知识,促使应用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可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也不会使教学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习过后还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起学生的想象,捕捉近期已学知识的环节,进而对照巩固已学知识,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时时将已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情景“数学化”,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增强其应用意识。学生在应用中再巩固已学数学知识,就能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过程。
  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情景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巩固已学数学知识。这对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知识是非常有效的,且易于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