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浅议新课程下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杨 星




  新课程改革在新教学理念的推动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余地,调动其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新理念指导下尝试教学改革,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的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角色: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前提
  
  教材的观念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分析传达给学生的,教师观念的更新至关重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有以下转变:
  1.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诚然,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要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独立思考等,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如只强调灌输结论、学生被动接受历史事实,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更不要提历史教学的创新了。因此,历史教师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掌握正确探究方法的促进者,历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能从不同角度阐释历史,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堂控制能力。
  2.由课程的阐释者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如今新课程的探究性和活动性特点比较明显,历史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就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支撑历史教学,如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献、历史文物等,这些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多种渠道获得。
  3.教师必须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过去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任务是按照教材、教参、试卷的标准答案去教,教师成了游离于教学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而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这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审视历史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研究,反思与改进。历史教师应侧重于对其自身教学中的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技艺的提炼和总结,教学研究应以探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基本点。
  
  (二)开拓思路,解决三个问题
  
  教学中首先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打好基础,抓好历史概念体系的教学。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件从现象到本质和特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它体现历史事件的核心性内容,揭示历史事件的性质和意义,并作概括性的评价。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现象概念等。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对各种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概念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与内在规律。其次要解决“为什么”,即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性质、意义等。三要解决“说明什么”,即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的垂训作用,掌握学习历史后对我们的启示。
  
  (三)引导学习,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本线索,突破重点和难点
  
  新编教材的序言或导言,一般都把章节的时代背景、重点内容、历史发展的大体进程和结果、主要规律提示出来。教师应指导学生预习、阅读、深刻领会和把握。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教材的结论部分时要前后联系、首尾照应、条分缕析,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分析概括教材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习并思考问题,不仅能促进其把握方向,掌握重点难点,落实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道德品质。如笔者在教学《鸦片战争》一章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叫鸦片战争?为何鸦片与战争联系在一起?鸦片战争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鸦片输入有何危害?林则徐禁烟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林则徐有何评价?鸦片战争分哪两个阶段?中国爱国军民与清政府腐朽官僚在英国侵略者面前采取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鸦片战争的必然结果是什么?联系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论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影响等。
  
  (五)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教材,开拓学生思路
  
  教师设计出高水平的启发性问题要体现教学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并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深度,还要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教材上下功夫。如果能让学生对教材分类扼要概括,宏观把握,就能高屋建瓴,思路清晰。同时,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系统化,解答问题也就能自觉地把史实与史论有机结合起来。
  
  (六)鼓励质疑问难,发表创见
  
  历史思维的特点是辩证思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联系,有系统、有规律的,即辩证的。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通广泛,视野辽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启发思路等),学生是可以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份量有价值的问题的。为此,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思索,质疑问难,发表创见。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问“为什么?对不对?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看法?有什么现实意义?”例如,学习商鞅变法时启发学生:你对变法中的“禁止弃农经商”有何看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对其中的重视农业应予肯定,因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应以农业为基础,但反对经商,会妨碍经济发展,对生产力发展不利。这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益且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