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创新思维

作者:张翠萍




  [摘要]本文对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指出了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美的形式和创造力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陶冶艺术情操,从而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独立自主 发散联想 激发创新
  
  进行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特别要摒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美术教学新理念。
  目前,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是“简笔画”教学法,第二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第三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其共同特征是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绘画的目的,教学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让他们从小学会从最平凡的事物上发现美,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去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身心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包括“多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见到什么都能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发现美。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形成对色彩、造型和结构等的敏感性。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及通感等方面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
  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以及各类艺术的美等。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以及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对变形和比例的把握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创造出新的艺术。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所谓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一般来说,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
  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二,就是要培养学生超脱现实的审美态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但要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学会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景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景中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什么叫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积极的、有变化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心理基础是自信心、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所谓自信心,就是自己认为自己行,有能力创新,思维良好。教师和家长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拥有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只有在创新思维良好的状态下,人的潜在能力才充分地发挥出来。
  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形象的积累、发散思维和内部整合。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提出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和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应由教师引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由师生共创的交互创作完成。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还需要教师的不断赞赏与激励。
  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突破,是其已有知识的重组,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也能藉此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时和一生都是有益的,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总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创新思维上,从而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