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

作者:唐亚丽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目前仍然有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本文在肯定课堂教学成绩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师源性问题。
  [关键词]课标 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自2001年9月起,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和标准本实验教材的试行,全新的教学理念使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教师的心灵经历着一次强烈的震荡,促使他们开始逐步尝试运用新理念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构建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课堂教学灵动,学生思维活跃,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积极互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着实令人欣喜,成绩固然值得充分肯定,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研员,在基层学校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和偏差。这些偏差和误区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课标》理念的真正落实,也是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标》理解有误
  
  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走向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折射出小学语文教学在新时期的变化和思路的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评价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从三个维度设计了语文教学目标,同时也规定了国家对公民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的要求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准绳。可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两大误区,第一就是教师角色错位和行为越位。有些教师走不出旧有的《教学大纲》的影子,总想保持知识权威的地位,力求把问题讲深讲透或讲得更多,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这类现象常常出现在年龄较大的教师身上。误区之二就是有的教师认为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课堂教学方法就要唯新唯美。对生字不敢范写,也不敢分析;对难读的课文不敢范读,也不敢领读;对学生课堂发言,一味“表扬”,模糊错与对、好与差的评判标准;传统的范读、范写、领读、讲述等好的方法都不敢用了。这类现象常常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究其根源,还是对《课标》学习不够,理解不透。
  
  (二)对语文教材把握不准
  
  自从新课程开始实施以来,“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来教”一直困扰着有些教师。教师在理解教材内容,特别是理解教材内容隐含的课程价值上存在种种困难。在课堂教学上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有些教师单方面的追求课堂生成,忽视对课堂教学内容整体框架和主题思路的课前预设。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八册《和时间赛跑》时,只浮光掠影地将课文过了一遍,学生连最基本的“为什么和时间赛跑”都未理解,却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来谈感受,写自己打算如何遵守时间的名言,互相交流名言。这种看似超越文本的课堂生成,忽视了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整体把握,失去了让学生感悟文本、理解文本的好机会。
  2.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抓不住教材的主体内涵。学生的多元理解只能抓住局部或片言只语,甚至无中生有、凭空想象,以至于偏离主旨,与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相去甚远。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第八册《落花生》,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出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要体面” 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的精神甚是尴尬。整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可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
  3.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过于依赖现代化教学媒体,课堂上播放多媒体占用了一大半时间,文本的语言内涵没有发挥出来,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版教材第六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过程如下: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初读课文后的印象,展开讨论:要深入了解小兴安岭可以用什么方法(读书、上网、看电视),教师组织学生边读课文边看大屏幕。具体如下:①放映配有解说词的小兴安岭录像。②分四个季节分别播放,其间是播放一个季节指名一生读一段课文。看完后讨论:介绍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③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制品、地形地貌介绍等。这节课光播放多媒体就占用了近25分钟时间,仅仅满足了学生视觉的享受,漠视了他们与文本对话的需求。
  
  (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缺失
  
  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各具个性,彰显不同风格。可是《课标》实施至今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过分追求形式的花哨,忽略了对教材深层次的挖掘,教学方法千篇一律,表现出惊人的倾向性。
  1.倾向之一:盲目自主。经常会在一些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是让学生定向读书思考,却变成了让学生“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本是让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要达到认识并会写的程度,却变成了“小黑板上绘就的苹果树上挂满了写满字的花花绿绿的苹果,让学生想读哪个字就摘哪个苹果”;本是让学生体情入境声情并茂的朗读,却变成了“既无示范又无引领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表面看是给了学生无限自由,实则是放任自流,折射出教者在教学中的随意性,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
  2.倾向之二:青睐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最为广泛使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高潮迭起的课堂确实能让人获得启迪。但是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只是在片面地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杨梅的特点的?生:是从杨梅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三个方面来介绍的。师:下面咱们分组合作学习,请喜欢杨梅的形状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颜色的坐在一起,喜欢味道的坐在一起。然后,全班62名同学分组而坐,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接着,汇报学习结果,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发言,其他学生基本以听为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合作学习以6~7人为宜。以上全班62名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基本都在20人左右,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从合作学习的时间来说,也只仅仅几分钟时间,匆匆而过,无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其有效性值得怀疑。其实,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应以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相关的教学内容是否值得采取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不能为合作而合作,片面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
  3.倾向之三:偏解对话。《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教学论所倡导的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能有效地促进师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 ,提高教学效率。可是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对话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师问生答。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北师大版的第四册《称象》的片段:师:谁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呢?曹操心情怎样?生: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师:这头象长得什么样?人们是怎样议论的?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如此一问一答,问题随意性大,毫无思维含量,学生无需动脑就能轻而易举回答。如此教学已严重偏解了对话,这种无关痛痒的问答式教学绝不是现代教学论所倡导的对话式教学理论在课堂的有效应用。
  4.倾向之四:滥用表扬。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是不言而喻的。纵观时下的语文课堂,“你真棒”“回答得很好”“读得太好了”等评价语的广泛应用,确实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优化课堂教学功不可没。但需要教师作出明晰评判的时候,如果仍然是类似模糊性评价的话,学生就容易失去价值判断的标准。近期,笔者调研了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课堂上刻意地让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当多,大概评价所占用的时间不下15分钟。从评价的角度看,表扬肯定之类的话比较多,评价缺乏针对性,难免流于浮浅和庸俗。再者,充斥于课堂的过多过滥的评价耗时过多,势必挤占有效教学的时间。
  5.倾向之五:追求综合。《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这对改变过去课程门类过多、界限分明、割裂联系的弊端是大有裨益的。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极力追求综合,出现了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自然课、拼盘课的现象,使语文课失却了语文学科的本真。
  凡此种种,折射出教师不能用审美的方式去考量教材,不注意创造人文诗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忽略对教学艺术锲而不舍地追求。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全无,学生自我的独特个性展示受阻,最终只能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缺失,这也是困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的问题。
  反思新课程实施以来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教师个体人文素质修养的差异,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也会迥然不同,这也使语文课改比起其它任何学科都面临更多的难题,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问题的根源。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语文新课程改革专辑[C],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