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语文教学应构建和谐的口语交际生活环境

作者:陆建红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构成的部分。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今日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要重审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汉语言的文化价值 口语交际教学 梯度训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构成的部分。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在民族语言照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得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这就意味着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的汉语言不仅传承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且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情感的符号,是我们民族繁衍生息的生命传递。因此,以母语为教育对象的语文学科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规范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责任,而最佳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一)“不容乐观”的现状
  
  普通话推广至今,没有人会去怀疑初中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听说能力。最起码就他们听说的生理机制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是健全的。但是有健全的生理机制,未必能说明他们就有其年龄阶段该有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更好地了解本班学生的听说能力情况,在初一的下半学期笔者有意做了一个调查。内容如下:
  1.三分钟讲演“我熟悉的他/她”。要求:围绕主题,突出人物性格,语音标准,表达流畅。
  2.《松鼠》课堂提问互动。内容: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征有哪些?分别在文中的哪些段落说明的?②本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③表达了作者对松鼠怎样的情怀?试用原文中的一个短语说明。④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
  3.《松鼠》课堂听课笔记反馈,考察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捕捉能力——听的能力。
  结果当然是不容乐观的。多数孩子的讲演不能围绕主题展开,思维停顿、辞不达意、用语不规范;能积极参与《松鼠》课堂提问的学生不满班级总人数(45名)的四分之一,他们的课堂发言或辞不达意、心口不一;或声小如蚊,不能辨其音;或是不得问题之要领,答非所问;而更多的却是沉默是金,连举手发言的勇气也没有。而听课笔记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捕捉教学重点,甚至个别孩子只有寥寥几语,根本不知该如何记下内容。他们通常也是各科学习中都有很大困难的学生。
  
  (二)“多重因素”的影响
  
  造成当前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弱,听、说能力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的缺位等其他因素。
  1.民族观念熏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泱泱大国的地位,使其民族性格内敛含蓄,不肆张扬,传统地认为“沉默”是美德,“争辩”是胡闹。所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会因为孩子在客人来访或公众场合大声言语而惭愧,贬斥其不乖;而会夸奖一个文静、不喜欢交流的孩子为“乖小孩”。在这种长期的“不说话是乖小孩”的传统观念的熏陶教养下,孩子们长大后又怎能敢于在公众场合大声展现自我呢?他们说的能力又能有多大呢?
  2.家庭教养不当。一般来说,讲究民主精神的家庭会尊重孩子的言论,能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精神;而刻板传统的家庭,会在不经意间束缚压制孩子喜说的天性。因此,来自前者家庭的孩子往往自信,擅长于口语交际表达;而后者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缺乏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此外,九十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他们承载了来自家庭多方面的关爱。有些家长们因溺爱而娇宠孩子,当他们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总是会非常有耐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强调这个要求,即使是“吃饭”、“洗手”等这样简单的要求,而逐渐养成孩子无法在第一时间捕捉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听的能力日益退化,却养成重复听几遍才能明白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来到中学之后,又怎能适应相对课时紧张、教学速度快的学习生活呢?
  3.学校教育缺位。客观讲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比以往的教学大纲要更多关注口语交际教学,它正式把“听话”、“说话”整合成—个整体,使听和说的目的性更强,更着意于以“听说”为核心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能具体明确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而且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口语交际与训练目标,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编排时,把原“基础训练”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单列出来安排,在每册中编成单元专项训练;每个单元大体有学习重点、表达指导、口语交际练习、借鉴实例等几个部分。但是,在初中阶段的教材编排上对口语交际训练却没有给予同样的重视,只有前四册教材中分别有三个专项的口语交际训练而已,和阅读写作的训练比明显少了许多。
  应该说这是造成今日的中学生听说能力不如人意的主要因素。由于这种教材编排和学时安排指导理念上的不重视,造成了在教学实践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缺位。更由于中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学科由过去的满分120变为125,其中阅读和写作占了四分之三左右,致使许多老师都更愿意把教学时间用在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上,而忽视口语交际教学。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怎可能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呢?
  4.网络文化的冲击。21世纪是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文化冲击着现代中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对于喜欢新事物、张扬个性的学生来说,网络语言如火星文字,对他们有着无法阻挡的吸引力。但是,许多网络语言是极其不规范的,长期使用这种虚拟语言,必将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
  
  (三)梯度训练的策略
  
  尽管,新课程纲要对初中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教材编排有不妥之处,但是,教师对此并非无计可施。在新课程背景下,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有赖于教师的独创性设计和能动发挥。遵循口语交际训练的自身顺序和层次——“梯度”,力图使学生达到:听到→听清→听透;说出→说清→说好。这既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也是评价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标准。为此,不妨做出以下尝试:
  1.专项训练——掌握技巧。为了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可以进行专题训练,采用多样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形式。如每周开设一节课,设计练习课、鉴赏课、指导课、情境交际课等,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听记、学会捕捉,以诚恳的“注意”表示对交际对方的尊重,并能结合表达者的身体语言准确理解其意图和观点;或自信勇敢地进行自我表达,真诚面对聆听者。表达力求做到条理清晰、话题集中,适度有效地利用目光、表情、手势、语音语气节奏的变化来辅助口语表达,增强言语的艺术感染力。要让学生懂得倾听与解意、复述与陈述、独白与答问、应酬与交谈、致辞与讲演等都是口语交际的行为规则,如果在言语实践中掌握了这些行为规则,必将逐渐形成熟练的言语技能和良好的言语习惯,最终形成言语能力。
  2.旁敲侧击——熟能生巧。开设口语交际课不是唯一的规范语言的途径,还可以在语文和其他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演练。如果前者是达到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初级目标:让学生听到和说出,让学生掌握了听说的技巧;那么,后者则让学生逐步做到听清、说清,并最终实现听透、说好的终极目标。主要做法有:
  (1)全面渗透,即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渗透口语交际教学。如课前三分钟讲演、新闻播报、诗词赏析、成语故事讲读等。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讨论、答问、品评等。作文教学中交流作前设想、评议作文等。
  (2)活动强化,即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采取多样的形式,如生活诱导式、课堂拓展式、学科联系式、综合实践式等。例如,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学校,来到社区、街道,进行访谈、调查,学会与陌生人交流沟通。鼓励学生不怕“碰壁”,大胆实践,解放“嘴”,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3)生活运用。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寻求和父母、亲朋、同学、老师以及其他社会角色和谐共处的秘诀,寻找口语交际的普遍规律。而这就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学以致用,让教育为生活服务。
  纵谈千言,不如实践。假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少一些功利主义的“纯粹”升学教育,多一些人文关怀的“不纯”的生活教育,相信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初中口语交际教学,定然有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这样,自然也就能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