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激励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曹彩红




  所谓激励,是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智力的活动方法。托尔斯泰就曾形象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在数学课堂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把握激励的最佳契机,运用心理激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更会帮助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在课始激励,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
  
  每节课刚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还没有从课间的嬉闹中转移过来,学习的主动性较低。此时的激励对学生这一节课的心理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制约着学生的认知活动的进程和质量,关系到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与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导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习情绪,诱发他们积极思考。如教学“合并同类项”这一部分的内容时,设计如下问题导入新课:“五本书加三支笔等于多少?”这时会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反驳老师,书和笔加不来。接着问:“五本书加三本书呢? 5a+3a呢?”很快答出等于8a。在这个问题导入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心理激励契机,肯定大家的成功表现,并指出本节课的内容与目的要求,使学生消除对新知识的恐惧感而跃跃欲试,营造了一个积极的学习气氛,让学生都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在课中激励,发展积极的学习情绪
  
  学生在课始导入阶段被激发出来的兴趣、情绪、态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或达到一个目标时,兴趣开始减弱,注意力涣散,情绪也由高到低;有的学生更是因为知识深化遇到困难,学习信心由强到弱。教师在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的同时,要运用激励的方法,营造气氛,激活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情绪在认知过程中形成跃进状态,随着学习进程而巩固、发展。
  1.在学生体验学习快乐时激励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只有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才能更好地发挥认知结构的作用,对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体验满足求知欲的愉快,享受成功的喜悦,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去学习。例如,在数学概念、定理的教学中,例题教学和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深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价值和数学美,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愉快和和满足,创设让他们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喜欢数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
  2.在学生遇到失败挫折时激励学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最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希望教师指点迷津。这时教师应对他们进行成功心理的激励,给他们信心。通过强烈的动机有时也能弥补能力的不足,顺利地将问题解决。
  3.在学生表露强烈自尊时激励学生。学生在自尊心的支配下,能进一步坚定信心,焕发积极向上的自强力。当学生身上闪现出自尊、自爱的火花时,正是激励的最佳契机。教师如能抓住这瞬间的机缘,因势利导,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心理激励,定会唤起学生的自强之心,促使其积极进取。学生“行”与“不行”,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4.在学生闪现智慧火花时激励学生。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的潜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当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及时抓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教师惊喜的表情、夸张的语言、赞赏的目光、竖起起大拇指的动作都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使成功的良好体验成为学生新的活力,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即使是不完整或错误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而要表扬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肯定其合理的成份,表达教师对他们的赏识。学生得到老师的夸奖,又得到同学的羡慕,在心理上会感到满足,对以后的学习有巨大的推动力,其他同学也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
  
  (三)在课尾激励,强化积极的心理定势
  
  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调节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是喜欢还是厌烦、勤奋还是懒惰,是学习评价的结果。在教学结尾时,通过检测反馈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成果如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若达到要求,即给予肯定评价,可以带来激动、兴奋、喜悦的效应,激励下堂课的学习;若发现欠缺,应及时补救。可以组织学生互相检查、互相帮助。这种激励方式适合学生又能使学生在帮助别人中验证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激励的契机无处不在。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育才能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熟练运用激励的原则,抓住最佳契机,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给予学生心理激励,不断地将教师的期望、关注传递暗示给学生,让他们随时处于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中学习数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