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作者:王玲英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1.教师要关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要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因而教师处在主导的地位上。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感情交流途径与方法。要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的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2.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受到学生尊敬、爱戴与钦佩的教师,学生将认可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其所传授的知识会认真领会,对其谆谆教导也会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而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
  3.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对那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还必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正如有一位学者所指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高一年级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一般来说,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情感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扬帆,而不是伤痕累累。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当前,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因素的研究应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