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对初中语文校本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马爱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对老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课程改革将成为一纸空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研究的重心已下移到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事实上,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而且一下子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也是不可能的。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以某一问题为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寻找对策,不失为好方法——即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组自2004年秋起,全组老师认真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南通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在市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语文组校本教研的基本流程
  
  校本教研没有统一的程序与模式。其模式是作为研究主体的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校本教研既然是一种研究,就得遵循或体现研究的基本规范或基本程序,因而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一般地说,校本教研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基础上,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问题?邛设计?邛行动?邛反思?邛评价”的行动研究之路。
  1.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说校本教研就是问题解决,那么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问题的提出。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备感摸着石子过河的艰辛,困惑多多,感触多多,问题和矛盾也暴露出来。为此,全组老师广泛开展讨论,老师们对新课程的体验、感触、困惑、在教研组会议上第一次尽情地畅述,全方位交流,最后切合实际地提出了急待解决的主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组织团队。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专业团队,三个备课组分工如下:初一备课组主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初二备课组主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初三备课组主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3.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之一,主要包括教学理念、经验的引导和教学实践的援助。缺乏专业人员参与的校本教研,往往会在同一层面上重复,停滞不前。因此,只有“到位”的专业引领才是校本教研走向纵深的关键。同时,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引领要求。在进行专业引领时,始终坚持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理论学习有针对性,教师指导双向选择。通过专业引领,引导青年教师由新手变成能手、由稚嫩走向成熟。把学校这个学生成长的地方,也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场所。
   4.同伴互助。校本教研需要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形成自由、平等的对话机制。语文组打破教师之间沉默、保守的壁垒,积极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除了要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研究意识、个性风采外,也要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在总结交流、反思每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的教学内容,或者是在听完观摩课后进行评议时,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不能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中了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做到优势互补。
  5.实践反思。校本教研是以案例为载体,在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语文组校本教研几种主要形式
  
  校本教研要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依靠本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这样省力、省钱、方便、高效,能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学校教科研最主要的途径。我们以学校和教师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多途径、多形式、多模式地进行校本教研,紧密结合教师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管理工作、师生交流中的“问题解决”,充分体现“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承认差异,突出个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题培训。我们把主题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三下午为全组教师的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使主题培训、理论学习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2.专家引领。新课程一方面倡导教师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又强调专家引领,引导教师更快地树立新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发展。近年来,我校多次邀请省、市、县专家来校指导,如请市教研室教研员到校与全体教师作课改交流;请南通师范学院教授到校做“案例教学”讲座。同时,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把专家的报告和课堂实况拍摄下来,组织教师观看学习,把全国的专家、优秀教师“请”到学校里来。学校还给每位教师分发新课标和课标解读,要求各教研组学习,另外添置大量的课改图书,供教师参阅。经常开展学习交流会,特别是教研组开展互帮共学,讨论交流,使每位教师得到共同提高。
  3.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课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集体备课的意义在于智慧碰撞,年轻教师喜欢年长教师的丰富经验,年长教师喜欢年轻教师的思维。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弥补教师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缺陷,我们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要求发挥集体的力量,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各取所长,共享资源。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三个级段备课组,各组每周要在规定的时间超周备好课。具体操作分五步走:各自备课→中心发言→集体讨论→写出教案→教后反思。
  4.“滚雪球”活动。我们十分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同时通过“滚雪球”活动,使之付诸实践。近几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滚雪球”活动,强调研究性、实效性,争取出精品。同时,“滚雪球”活动与师徒结对、分层次教学研究相结合,强化年轻教师的培养。每位教师对同一课题滚两次,同一学科的几位教师,根据教务处、教研组的安排,在规定的时间里,在各自的班级上同一课时的内容。上课时用数码摄像机把课堂中的师生活动全过程动摄录下来,通过微格分析,促进讲课者规范教学行为和教学语言,为评课、自我反思提供依据。
  5.案例教学。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经常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开展充分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疑难,选择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最后由主讲人进行概括总结。案例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正常地、有效地、实实在在地开展了校本教研,可以说给老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养成了教师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洞察教育新理念的能力和教学研究的能力,极好地培养了组内老师的合作意识,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是一种活动、一种方法、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