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

作者:孙丽英




   [摘 要]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许多语文教师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但有些语文课堂却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疑,这不能不引起教师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
   [关键词]生成 动态生成性课堂 反思 有效课堂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许多语文教师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为此,一个超越预设的新观念出线了,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育者不应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要尊重“异端”、容纳“叛逆”。于是,《狐假虎威》既可以理解为狐狸狡猾多端,亦允许理解为狐狸聪明机智;《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成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滥竽充数》既可读出南郭先生之伪,也可读出齐湣王之智;《落花生》中的花生未必是理想的人生,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异彩纷呈,生成的课堂渐为众多专家、学者、教育者所激赏和提倡。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一个动态形成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因而“动态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但是,有些语文课堂却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疑。如某教师在执教《早发白帝城》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以期达到精彩生成的效果,结果学生在短短5分钟内就提了17个问题,学生的问题“无所不包”,生成问题的场面可谓精彩。可教师面对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的不同问题方寸大乱,不能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师生双方交流着一些俗不可耐的回答,做着一个个有趣而无意义的游戏。面对生成,教者无所适从。
  的确,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许多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产生了一系列生成性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教师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让课堂生成避免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做到自然、朴实而讲究实效呢?
  
  (一)坚守一个原则,抓好两个基本点
  
  古人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的原则。“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我国课堂教学历来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教案上课,虽然会让有些教师心中只有教案而将学生的反映置之脑后,但亦有其合理的一面,它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完整地学习知识。没有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有可持续地生成,那种认为不认真备课也能有课堂生成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设”乃生成之“父”。
  在预设时,教师应抓好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另一个是深入研究学习的对象——文本。首先,充分预设学生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研究学生入手。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其次,预设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并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最后,预设文本的情感点。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也就有着作者的情感。这蕴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能在解读文本中感受到,甚至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又应如何对待。只有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生成效果。
  
  (二)保持一个心态,做到两个“用心”
  
  一堂课光有好的预设还不行,教师还应在充分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节奏、语言等这些含有“生成性”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教学,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
  1.保持平和的心态。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记得一次公开课上,学完《一夜的工作》之后让学生说说对总理的评价,本以为学生都能说“总理是位工作劳苦、生活俭朴的好总理”,谁知一学生却大胆地说:“总理是个工作狂、葛朗台式的吝啬鬼!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客人陪自己工作一夜之后,仅以一杯绿茶、几颗花生米招待,真小气!”这一回答大大地超出了笔者的预设,听课教师及其他学生也一片愕然,几位较为要好的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这堂课要上砸了!”但笔者努力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并在心底告诫自己: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指导学生!于是,笔者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没有以教师的身份一棒子将这位学生打死,而是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见解新颖独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时代背景及总理的其他事迹,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总理为什么要这么劳苦、这么节俭?”一场热烈讨论之后,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周总理真是一位劳苦功高的人民好公仆!”笔者观察了一下,刚才提问的那位同学赞叹得最为动情。最终,笔者用平和的心态赢得了精彩。
  2.做到“用心倾听”。当学生对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教师要用心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例如,学习《翠鸟》一文中老渔翁说的话“翠鸟住在陡峭的石壁上的山洞里。洞口很小,洞又很深,很不容易捉啊!”读完此句后,学生甲说:“我觉得翠鸟住的洞,洞口很小,洞又很深。这是个缺点。”笔者听后,马上引导说:“对于谁来说,这是个缺点?”学生甲接着说:“对于很想抓住鸟的人来说是个缺点。”他的话音刚落,学生乙马上反驳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个优点。”笔者疑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振振有辞地说:“洞小、深,人们就很难捉到翠鸟了。不然,许多不自觉的人就要去捕捉它们了。翠鸟凭借天险保护了自己的生命。”“看来你俩说得都有道理。”笔者笑着兴奋地评价着,并真诚地对学生乙说:“你能向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挑战,我要向你学习。”可能受到笔者的评价启发,平时较为胆小的学生丙也忍不住站起来说:“我觉得这是个特点。”“你是怎么想的?”笔者问,“我觉得相对于翠鸟自己来说,洞口很小,里面又很深,是个优点,别人不容易发现、捉住它们;可对于我们爱鸟的人来说,这是个缺点,因为我们不能将可口的食物送给它们吃,不能和它们玩耍。”“你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待问题,你真会思考,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尽管这位学生说这是个特点不是很妥当,但笔者觉得学生已经开始初步学会完整地看问题,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而不吝词汇,对她大加表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笔者用“细心倾听”换来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何乐而不为?
  3.用心捕捉生成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捕捉新的生成资源。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压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例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一学生对怀丙捞铁牛的方法充满疑惑,问:“两艘大木船上的沙土那么多,怀丙将它们铲到河中不会使铁牛淤得更深吗?”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便来个顺水推舟,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学生情趣盎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会。因为怀丙已经提前让水手潜水摸好了铁牛的位置。”“大木船不必停在铁牛的正上方,可以斜着拉。”……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也生成了诸如“可以再准备两艘同样的木船,捞第一只铁牛的时候把泥沙铲到另外两艘大木船里,捞第二只的时候再铲到这边来。这样只搬运一次泥沙到船上,只往河里铲一次泥沙就可以了”这样的妙招。课堂中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面对这些“不速之客”,教师应敏锐捕捉,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使之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学习,往往能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一次,笔者正和同学们一起感受着《奇异的激光》中激光的亮、快、准之特点,突然听到“啊”的一声尖叫,一个学生从座位上跳起来,不停地甩手顿足,一副惊恐的样子。顿时,安静的课堂混乱起来。出了什么事?笔者走近一看,发现他从袖子里竟甩出一只小蜜蜂!“一只蜜蜂!”不知谁又惊叫了一声。这下可不得了,全班同学都围了过来,看着受惊的小蜜蜂在桌面上慢慢地爬着,大家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笔者知道此刻再让学生学课文已不可能了,想到学生不是常头疼写作文是“无米之炊”吗?笔者索性丢开课本,让学生仔细观察起小蜜蜂来了……第二天一早,一篇篇生动逼真的日记就呈现上来。
  总之,教师只有对课堂进行充分预设,带着平和的心态,用心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让课堂生成焕发出绚丽的光芒,成为朴实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