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

作者:伍小玲




  从目前实际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孤立进行阅读和作文教学较普遍存在。那么,这两方面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它们之间相辅相成,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能力的综合实践。于是,“读写结合”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何在教学中既能保证“读”与“写”各自相对独立,又互补共生呢?下面本人就阅读课中融入小练笔(片断练习)这种“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现状和原因
  
  学生作文难是一个普遍话题,教师们纷纷多方面多角度探究原因:有的认为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作文时自然只能“套”或“编”,于是写“父母”不是选取“送我去医院”就是选取“放学冒雨给我送伞”,写老师不是选取“帮我补课”就是“夜深人静,还在灯下熬夜批改作业”等,选材取材如此狭窄,也算是好作文;有的认为是“布局谋篇定势”,学生作文公式化,写人叙事往往是“三段式”,短头、短尾、中间长;更有甚者,一篇作文处处用,只是适当改动人物、时间、地点;还有的认为是学生语言积累不多,肚子里没货,叫他如何表达心中所有……这些,显然都是造成小学生作文困难的各种原因。但是,翻开学生的作文本看一看,问题还远不止这些,更为可怕的是,他们的作文大多为“流水帐”、“摆小摊”式的,毫无真情实意。更有甚者,整篇文章前言不搭后语,没有逻辑顺序,这些就好比地基还没造好,怎能建高楼大厦?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学生语言的贫乏。语言积累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要“有”,通过多读、多看、多背,在大脑中汇集众多的词、句、段、篇,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就像有人吃了许多有营养的物质,只是长得健康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二要“用”,能将这些语言内化活用,最终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才是语言积累的质的飞跃,是营养被吸收的表现!但有的学生没有去积累;有的积累了,训练不扎实,学生读背过的东西就如一潭死水。一学期的作文训练课只有8次,不能保证练笔的“勤”;且每次作文,教师要引导的方面很多,如开头结尾、中心立意、过渡照应等,语言文字训练自然就不扎实了。因此,虽然学生作文一篇又一篇,“短、差”现象却仍然严重。
  由此看来,在阅读与作文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既能使学生将阅读学习到的内容真正内化为一种语言积累,又能使教师便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指导学生写具体、写生动作文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后面的小练笔(片断练习)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小练笔即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练笔”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篇幅限制,教师还可当堂评改。而学生因为有范文引导或材料提供,又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作空间大,所以也乐于接受,思维活跃。要是能得到老师的当堂表扬或修改,并形成竞赛意识,学生动笔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二)架设好“练笔”这座桥梁
  
  有了理论指导,实践更应精心谨慎地设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巧妙、合理、有效地设计和运用各种练笔,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练笔应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切实使学生从中学到、悟到、积累到一点东西,从而提高作文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将设计的练笔分为以下几类探讨:
  1.仿写性练笔。这是一种基础且有效的练笔方式。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写作发展的一般进程是从大同小异到小同大异,再到百花齐放。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有一个从模仿到独立创造的发展阶段。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桂林山水》的二、三自然段时,让学生弄明白作者是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写出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优美。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选取当地的一处风景,想一想它的特点,然后写一段话。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好多学生写了竹海的竹、青海湖、七彩飞瀑等,大多抓住了特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2.续写性练笔。顾名思义,这是课文学习完后的一种延续,它既可以深化主题,又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内容。写作过程中,往往可以迁移、借鉴原文的内容和手法。例如,学完《凡卡》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续写凡卡梦醒以后的生活和命运:如生活上仍然遭受老板的打骂,伙计的捉弄,而自己无力改变处境,只能继续忍受,命运只有死路一条等等。这样的练笔,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3.“空白处”想像性练笔。所谓空白处,即指课文内容的思维跳跃处,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可以通过想像得出当时的情况。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此时可设计这样的练笔:邱少云在这段时间会想些什么呢?请把当时的情景描写下来。
  4.凭借“词语”来练笔。如教《白杨》,在课文教完后设计了这样的练笔:书上要求我们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对同学们来说,太容易了。我们不妨来写一段话,内容就写课文中的这位叔叔,他也许是一位军人,也许是一位工人,也许是一个大学生,他响应祖国号召,来到新疆,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边疆……发挥想像,写一段话,并用上这两个关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