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关注教学内容 把握素质教育

作者:金琦敏




  教学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应该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我们不难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整合教材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优化教学内容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为了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功能的充分实现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增删、调整、选择和整合。
  
  (一)人本化地处理教学内容
  
  人本化地处理教学内容包括对教材地遴选、调整、局部的改变、整合、补充、拓展等,在处理过程中彰显着个性,促进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在实践探索中,要追求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趣味性”、“动态性”、“开放性”,在以下具体方法上可以进行尝试。
  1.将教材内容整合。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同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或与其他学科融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度。
  2.将教材本土化改造。教材中涉及的具体事例、情景可能远离本地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学习新课,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
  3.将教材与生活、时代相贴近。很多课文叙述的事件、时间发生在以前甚至上个世纪等,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新课前可以尝试让学生讲述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生活或近阶段发生的事件,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拉近教材和现代学生的距离。
  4.补充一些内容。尝试补充生活中蕴涵的学科知识的例子,或将教学内容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导入新课,尝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或生活中需要的相关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学生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在确认教学内容之前不妨尝试做些基于学生的前期测试和访谈,以便了解学生想学什么,乐学什么,使学生的要求与教学内容达成统一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学《乡音乡情》一课时,原本是想从各地的方言入手,使学生了解听到乡音就产生乡情,从而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使各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千姿百态。但考虑到基于学生这一点在教学前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的访谈。问卷的内容为:①你了解的我国方言有哪几种?请举例说说。②你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风俗知多少?③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你品尝过哪些地方菜,能说出哪些菜系?④我国各地的特产你知道哪些,你尝过哪些,你喜欢哪些?⑤我国各地的地方戏你能说说吗?⑥在方言,民族风俗,地方菜系,特色小吃,地方戏几个方面中你最想了解什么?结果在问卷统计和访谈统计后发现学生愿意了解地方小吃,并建议是否能在课中大家一起带一点,一起品尝以便了解。这样的结果促使笔者对教材的内容重新做出了取舍,选择学生更愿意学、更有兴趣学的教学内容,把介绍各地特产作为切入点,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亲身尝试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先期测试、访谈之后确定的教学内容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出发,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更好地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更多地关注学生,提升教学实效。
  
  (三)合理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1.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教学内容无巨无细地全部讲授一遍,而应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解决重点。重点指的是教材中最主要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点。
  2.突破教学内容的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就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难于理解、接受困难的知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难点具有隐蔽性、局部性、差异性的特点,是否能构成难点,能构成多大程度的难点更多地是相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教学重点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和全局性。能否形成重点,能构成多大程度地重点则是更多地相对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做到两个了解: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从而在知己知彼的高度上驾驭教材,确定难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四)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巧新透”
  
  1.精选教材。要大胆舍取,对那些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掌握的知识,超出大纲要求和接受能力的知识,在目前还难于理解的知识,应主动放弃或点到为止。要归纳浓缩,对于教材中那些铺张繁杂的内容、重复出现的内容、大同小异的内容要进行归纳整理。
  2.巧用教材。各科教材都有很强的系统性。各个系统又都有他们自身的生长点,在优化教材时一定要抓住这些生长点,要做到寓新于旧,以旧引新。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发展、引申而来的,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去认识、去理解。教师要清楚哪些旧知识的发展是哪些新知识的铺垫,哪些新知识的形成又是哪些旧知识的发展,从而寓新于旧,推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巧妙地利用新知识的生长点,充分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降低难度,减缓坡度,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接受新知识,这就是以旧引新。
  3.教学出新。相对而言,教材的内容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将“死”的教材教活,把“定型”的教学内容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新意,使学生的学有兴趣。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而且对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对知识、问题、答案都敢于问为什么,敢于提出新的见解,据理力争,坚持己见。
  4.教深教透。在教学中要重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能力的培养形成,弱化死记硬背,注重把知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讲深讲透,力争达到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透彻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寻找答案,自己总结知识。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