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的几个策略

作者:刘昭峰




  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全新的实验教材,如何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活动?怎样才能达到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怎样用好用活教材,真正实现教学功能的转变等,是当前新课改下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在此简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几个策略,与同行共商榷。
  
  (一)以课标为依据,全面落实课标
  
  高中生物新课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与改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必须要在新课标中实施。教师应把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达到课程要求。因此,教师应先学习课标,时刻以课标为准则,做到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到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每节课中由于内容不同,课标的要求也不同。新课标要求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做到三维一体,在课堂内容的难度与深度上也应以课标为依据。每个章节内容、范围上都较多,信息量大,教师必须处理好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新课标就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了。根据新课标要求的不同,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就能把握核心知识内容,把握这节课的难度和深度了。新课标在每节课的要求上都有两栏,一栏是“具体内容标准”,体现的是该节课规定要完成的项目;一栏是“活动建议”,只是一个建议性的,可用其他方法活动达到,相关的实验也可以不做。在“具体内容标准”一栏中对相关规定性的内容,要求的标准又不同,如某些动词“分析”、“研究”、“说明”、“解释”、“阐明”、“概述”的内容,要求是理解并加以应用的,一些“简述”、“举例”、“描述”这些字词,是要求基本了解,可以通过直接阅读课文就能达到的,“观察”、“探究”、“尝试”字词要求的是一些实验技能方面的。因此,要把每节课的众多信息处理把握好,课前必须理解和把握课标。
  
  (二)学习钻研新教材,提升教法理念理论
  
  在新实验教材中,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多,信息量大,如何把每一节课这么多的内容完成处理好呢?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去把握重点,设计教学活动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去分析每个知识点和目标要求,加以有层次有侧重点的教学。另外,新教材是分模块进行编排的,有的内容概念可能要到后面的某章节中或选修模块中才能学到,这些都必须先吃透教材。
  理解钻研教材必须要以新课标的四条基本理念为中心,要深入领会每个模块的设计思路,准确把握每一节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的拓展程度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理论,尝试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和拓展原有的专业知识范围,掌握更多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灵活自信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准备学案
  
  实施新课程目标,教师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备课策略,尤其要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准备每一节课的学案。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多样化、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内容问题化及知识结构网络化等方面要求来看,备课单凭一人之力在很多方面难以考虑周全,在某些环节上不够紧密,缺乏知识的联系,或者在不同问题上侧重点不一致,难以较好把握。而集体备课是多人的力量的整合,通过几个教师共同探讨这节课的目标、方法、设计过程、问题的提出、知识深入的难度和拓展的宽度、知识结构体系、习题的筛选等方面来确定合理的教学设计程序,会使每节课能尽量达到新的教学目标,从而能激发学生创新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在集体备课前提下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理解教材内涵。对每一节课的教材内容,要准确地理解,反复盘熟、盘活教材。明确课程标准对该节课教学的要求是什么,有怎样的三维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是着重于哪个方面内容的能力培养,较难的知识怎样去理解并加以突破,与原教学大纲下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体现了怎样的教学意图,如何体现该模块的设计思路,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等。
  2.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既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性、可检测性,又要考虑目标的生成性。教学目标原则上应当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就一节课而言,在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可能会侧重某一维度,有的很难找出明确的能力目标或情感目标,可将其当作隐性目标处理,避免牵强附会。
  3.追求科学的教学艺术。通过采用问题串,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问题式教学,达到突破中心问题的目的;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型、板书板画、资料介绍等信息渠道,达到直观理解知识的目的;通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实验、模型构建、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制作等合作方式,教师去合理组织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验证、推理判断、分析、交流等活动,达到培养自主创新,激发情感的目的。
  
  (四)合理组织探究活动
  
  新教材有许多让学生用类似于生物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去处理信息,重在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将观察、实验、提出假设、探讨假设、建立模型及验证构成探究活动的支柱,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实践活动达到理解课堂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能力的目的。其次在活动过程中要重点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实验的方法为例,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设置对照,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可变因素),如何减少误差,如何设置重复组,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等,都要精心设计相应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
  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教师必须精心组织。要选择能切实负责的小组长,让不同能力的成员合为一个小组,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一个小组共同商定探究计划,有人负责操作,有人协助操作,有人负责观察和记录,有人负责汇报交流。小组成员角色可在不同活动中转换,这样使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在探究活动前,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成功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在作出假设和预期时,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要凭空猜想。在制定计划时,在材料选择、实验设计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提示,要做一个善于指导学生的把握时机和掌握方法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