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新课标下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思考

作者:张莉娟




  教师以预设的模型来塑造自己心中理想的学生,那是教育的悲哀,尤其当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会做题、得高分的时候。对中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对他们以后走进社会有着更为重要的人生意义。培养学生独立而健全的人格、自由而开放的思想、缜密而创新的思维,这是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重要内涵。新课改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总体而言,新课标从多方面提出了较之以往更新、更高的要求。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新课标下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思考。
  
  (一)观念的改变:真正替学生着想,为学生未来奠基
  
  教师能对课堂理念、课堂目标、教学要求罗列出许多条来,但在涉及到课堂教学时,往往表现出迷茫或流露出困惑或是一脸无奈。表面上理解新课标,内心里在怀疑。有些人甚至排斥新课标。不少人感到困惑:有必要改吗?当然要改。改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的发展是全民的追求。新课标就是这追求的产物。它要求教师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课标从“终极关注”的意义上强调人的素养;从本体的意义上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学习方式的意义上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从“资源信息”的意义上强调“多元开发”等。也许这样的目标有些难度,但它的确是能引领人走向崇高的境界,让人诗意地生活;让学生不仅有其高度,更有其宽度。它的效果也许不能在一时体现,但这一种沉淀必将开出美丽的人生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二)教材的处理: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有人认为教材编写偏难,缺乏时代感,不少内容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缺乏探究的热情;有些课文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学生来说的确很难理解,但是我们不能排斥这些优秀的作品,也不能非要等到学生有经验才去学。教师应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跳一跳,去领略文本的内涵。作品具有飘忽、朦胧、意蕴深的特点,就使得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述有了难度。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方式进入文本,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达作品的蕴含,传递文本的或富有情趣或富有理趣的信息,才能激发学生去欣赏去玩味的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体验,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不要把教者自己的感受结论塞给学生,更不能把从教参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结论。要选择授课的切入点,努力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三)课标的理解:教给学生人生的知识(智慧)和应变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在教学中固然不可少,但从大语文的角度而言,教师更应该教给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人生知识(智慧)和应变能力。
  做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人生的知识,也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讨论的问题。但人生的知识和智慧还远远不止这些。做一个怎样的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做。刘镛写的一系列关于人生知识和智慧的书或文章之所以大受欢迎,就是因为他阐述了如何去做的问题。大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涉及的具体的如何去做的时候,很多人就犯难了。这就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语文老师应该博古通今,在语文课堂上慢慢渗透,从点滴开始,从而达到质的飞跃。
  当前,中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应变能力,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致使其他能力的缺乏甚至丧失。最明显的显现就是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呢?应变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性格。读活书、活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性情养成,能力也可随之提高。
  
  (四)考核的标准与对策: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
  
  高考怎么考直接影响课改。现在学校、教师、学生心中一片迷茫,不知高考改革方案下的试卷是个什么样子。其实,语文的标准是很难说清的,它需要教师去把握。其重点就是语文素养,包括生活性、人文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和三大能力:应用、审美、探究。这样说也许很空洞,单语文本身就是空灵的,意蕴丰富的。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素养,不必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教学的目标设计应注重三种关系:保底目标与开放目标、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前者为知识能力点,后者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在教学中常是这样处理的:①放飞心灵。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学生平等对话。彻底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尽情地感受审美的愉悦。②知识点归类小结。每学习几篇文章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类分析。一般要求学生自己整理,学生逐渐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避免了学生厌倦老师讲的情况。这样,学生既保持了学习兴趣,又拥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有效思维,思维形成了,其他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些课堂热闹非凡,但真正的收获又有多大?课堂教学形式固然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要把听说读写贯穿其中,更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有效思维。新课程一来,有的教师不敢讲了,怕说是满堂灌。但该讲的时候必须讲,哪怕是讲一堂课,最主要的是在讲的过程中,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讲解而跳跃飞腾,那就是对话,是最高级别的思维思想的对话。譬如讲解诗歌,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意境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并使之与作品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既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思维上的收获。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使他人和自己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教师要用激情点燃生命的火花,特别是语文老师充满诗意的话语,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教师的生命过程应该是流淌着诗意,又充满着温馨。愿新课标下的老师不再困惑,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心灵的翅膀,用人文精神去关爱每一个人,让人文精神也不断地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