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探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说”

作者:余树凤




  探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说”在实际教学中,同样是“说”,有的学生说得准确、简练、条理清楚;有的学生却显得语无伦次,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众所周知,“想得清的人才会说得清,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所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说”。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主动说、善于说呢?
  
  一、以聊天的形式“诱说”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人民币》,新课开始前,笔者用课件展示小朋友去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一年级的学生说说“平时都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要用什么来买?要注意什么?”并让学生说出自己购物的感受。在已有的购物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并说说自己拿出的是一些什么样的钱币,学生不知不觉地说“认识1角、2角、5角、1元、2元……”再在练习中提出“怎样付1元钱买一把直尺?”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1元硬币或纸币”,有的说“付2个5角”,还有的说付“10个1角”,也有说“付5个2角”,等等。这样,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也就很清楚了。又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课本上有很好的教学资源,笔者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数学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以聊天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观看多媒体演示,并引导:“体育老师在干什么呀?”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抛硬币”,“抛硬币来决定场次”……这种聊天的形式,说的都是生活中的事,给学生以亲切感,容易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但要注意的是要适当地给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避免答非所问。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为学习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色彩,实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生活过程的数学化。。
  
  二、结合生活实际“促说”
  
  在教学商的近似值“进一法”和“去尾法”时,因为这部分教材离学生生活较远,不好理解,笔者就出示了一道应用题:小明家要卖5900斤粮食,如果每条麻袋只能装150斤,装完这些粮食至少要用多少条麻袋?然后请两个学生板演,一学生这样做:5900÷150≈39.3≈39(条);另一学生做的是:5900÷150≈39.3≈40(条)。面对两种不同的结果,笔者放手让学生结合实际自己去想去说。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气氛非常活跃,都觉得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就不肯罢休。在学生得不到统一结论的情况下,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习的“有10人租船过河,每条船坐4人,需要租几条船”的知识,学生恍然大悟,这场争论才算结束了。紧接着,笔者又出示了和刚才相反的例子,与大家一起学习了“去尾法”。通过这样的争论和学习,学生们对这部分教材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后每次遇到这样的题目,他们都能谨慎选择是用“进一法”还是用“去尾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完以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的环节,再次放手让学生在“说”中得出结论,真正做到由扶到放。这样,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对本节课有了一个总的回顾。
  
  三、以小组为单位“激说”
  
  在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时,学生已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法,这时可以先回忆千以内数的读写法,然后创设这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比千更大的数,如9823003、120058508,像这样的数会读吗?如何读写呢?最后让学生独立探索,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探索,学生基本上能说出“万级的数位”、“亿级的数位”、“万级、亿级的计数单位”,多位数的读写法也就迎刃而解。这就是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效果非常好。
  在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中,笔者安排了一些小组合作的内容。在每一次活动中,都特别注意给更多的学生“说”的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如何去“说”。比如,当让学生自己探索“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球时”,笔者在学生活动之前就做了必要的提示:“当一个人摸球的时候,其他的同学可以说一说、猜一猜,然后根据你们组摸出的球的情况,你们再来讨论一下。这个袋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球,最后选一个说得最好的同学作为你们组的代表发言。”这样,避免了课堂上学生发言机会少的问题,扩大了学生“说”的范围,而且每个组的代表发言既可以给全班同学作出好的榜样,也可以看出这个组的学生对于语言表达的评价能力。当然,为了促进更多的学生进步,每一次活动的代表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换。
  
  四、体验过程“导说”
  
  一次六年级复习课上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A、B两城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题目一出示,便有不少学生发现题目错了——缺少条件,这时笔者趁机对学生说:“看,老师不小心把题目的条件给漏写了,下面请同学们给老师帮帮忙把条件补上,看谁补充的条件最有新意。”一番话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于是,他们各抒己见,多种创新解法接踵而来:“乙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倍少2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4千米,而且先行1小时后,甲车才出发”……对于学生的补充,笔者不断点头赞许,这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补充说:“甲车和乙车的速度比是5:7!”又一学生接着说:“甲车比乙车的速度慢2/9”……学生自动地为这些同学鼓掌,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这样,学生先后说出了十几道繁简不同的、具有开放性的分数和比例应用题,并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进行了解答。在这节课的最后,笔者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说”的舞台:“你认为这节课哪儿挺有意思的?给大家说一说。”这是一个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学生可以放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改错题补条件的情境中自由想象,大胆诉说,表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欲望,不但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起到了举一反三的复习功效。因此,适当地开放一些,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是很必要的。
  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下功夫,加强学生“说”的训练,使学生通过“说”,练出口才,练出胆量,更练出智慧、练出本领来!当然,教学内容不同,训练表达能力的侧重点也会不尽相同。但是,无论“说”什么、怎么“说”,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使学生把数学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融会贯通起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