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

作者:陆云峰




  在这一点意义上,有必要对“文本解读个性化”进行一个比较合理的诠释。应该说,对于一个文本而言,作者所要呈现的主体价值必然只有一个,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点是不需要去怀疑的。比如说《静夜思》,诗人李白在远离家乡的异地,面对着窗外明月,思乡之情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诗中最具吸引力的价值所在。假如解读时把文本的主旨理解成“思念家乡的情人”,就窄化了甚至滑离了文本的主体价值。正如我们去理解一篇寓言体的文章,就不必要让学生去探究“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因为寓言里的情节都是为中心服务的;理解一篇纪实类的文章,就不需要让学生去思考“还可以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因为事实已存在于理解中了。所以,课标在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前提,即“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假如“一千个读者”真读出了“一千个林黛玉”,那么这个“林黛玉”一定不是一个完整的林黛玉,也肯定不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那样的解读只能是“盲人手下的大象”。所以说,“文本解读个性化”是基于文本主体“价值取向”下的个体感悟,是不同的读者用不同的视野阅读同一篇文章并融通成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价值体认的解读过程。
  
  (三)
  
  基于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积极审视和对传统“素读”教学思想的时代体认,可以为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找到一条回家之路——潜心阅读、眷注体悟、强化积累、重视应用。
  潜心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态度与方法。阅读的态度决定着阅读的方向和阅读的质量,不同的阅读态度会有不同的阅读结果。小学生的阅读内容,都是经过千筛万滤过的带有明确价值取向的文本,是成螺旋式上升的符合汉语言学习规律和现代小学生成长特点的系列教材。这些文本和教材都会“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以一种平和、静谧、渴求的心态进入文本,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选择。首先,教师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教材是有效、高效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保证。进入课改后,教师的阅读往往有忽视钻研教材的倾向,拿到教学文本,不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文本进行对话,而是忙于看教参、找资料,搞教参搬家,缺少独立思考,自己还没有内化,就将文本推给了学生,结果造成学生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完成“教参”要求的需要,方法显得呆板与僵涩。“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当他对课文中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感情就会发生‘井喷’,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产生能量,并且势不可遏,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而产生飞跃。”(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语文老师首先应从儿童的视角,以学习者的身份和符号意义上的文本、文本后面的作者进行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唯有这样,教师方可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引导学生在科学的认知路径中正确地解读文本,既而让学生能够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学生的阅读态度就会在教师的影响和预设下,保持一种民族性的阅读自觉、生命化的成长自觉,以一种虔诚的阅读姿态、多样的阅读形式走进课堂。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走向“共同阅读”,学生也才会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虚心地倾听文本的声音,走进作者的心田,以一种平和的阅读心态参悟文本、积累语言、丰富内涵,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和好的阅读习惯。
  眷注体悟,解决的是阅读的情感与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正被西化,《小猴子下山》的小猴子有了“经济效益”的思维,《狐假虎威》中的“狐”被看作机警的化身,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正在阅读教学中背离了汉语言教学的轨道,背离了民族的主体价值观。“素读”要求师生应同步于文字符号所隐喻的、作者所着力表现的——具有社会核心价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母语教学的根性特质。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应停留于形式上的“读”与“背”,更多的是读者主体的积极融入,主动地与文本及文本作者达成“意义共识”,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解读的文本意义脉动于文本及文本作者的意图,将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外显或内渗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言、可演,可赞、可叹,从而逼向文本的主体价值。这样的体悟,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强化积累和重视应用,再次强调了阅读的目的与旨归。积“语言、生活和情感”之累,应“生活、成长和创新”之用,是语言教学的最终旨归。对于积累,于永正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咀嚼和应用。一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于老师认为,“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二是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重视什么,抓什么,学生便会什么”。有了这样的语言积累,再加上丰富的“生活和情感”积累,学生才有“应用”的资本,才能够将课内的用到课外,将读移到写,才能够实现“会听、会说、会写、会读、会生活”。
  作为一种源自汉语言教育本质的教育思想,“素读”将还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实内涵与本质,有助于从根本上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步形成“潜心阅读,丰富内涵”的阅读态度,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寻求一种本真的思路和方法,并重新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