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探索思想品德课活动体验式学习

作者:姜美月




  (3)表演情景短剧,加强体验效果。情景短剧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演绎教材内容,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又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角色的责任和内心感受。在思想品德课中表演情景短剧,能让学生在微笑之余,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利于创建和谐课堂、和谐的教学过程。因此,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短剧,是最近距离的体验式教学。为最大限度发挥情景短剧在活动体验式学习中的作用,必须突出“三化”:①“大众化”的角色。教师在设计情景短剧中的角色时,要尽可能降低表演的难度,使角色适合每一个同学扮演。比如,讲“打电话和接听电话的礼貌礼仪”时,笔者刚宣布请两个同学表演打电话的情景,全班几乎所有同学都高高举手,有的还急得站起来,因为这样的角色行为对他们来说太容易做到了,学生内心蕴藏的表现欲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②“简单化”的情节。首先,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了情景短剧的情节必须简单明了。情景短剧只能是教师用来教学的一种手段,它需要趣味生动,但不需要曲折复杂。其次,情景短剧是中学生参与表演的,情节简单,也就容易表演,简单的课前准备甚至当堂就能完成,不需要师生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排练,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成本。③内容的“生活化”。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短剧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个生活场景,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切感。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也比较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反思短剧所反映的生活实际,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就自然而然了。④道理的“清晰化”。设计情景短剧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道理,或者用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反思,明白道理,进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课堂教学的特定条件,决定了情景短剧所包含的道理应该和它的情节一样简单明了,从而让学生通过思考,能从中清晰地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如果短剧热热闹闹地表演完了,学生还是云里雾中不明其理,那就失去了情景短剧应有的效用,或者说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
  3.开展“课后活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然而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需要延伸到课后,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予以补偿。如在讲授“我国法律的作用”这一内容后,可布置一个作业,以“假如没有法律……”为主题,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写一篇文章。虽然每人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社会离不开法律,国家建设也离不开法律。这种活动的开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再如,学习“黄赌毒与邪教的诱惑”这一内容时,设计辩论活动“不良诱惑是否有利于我们成长”,学生在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中锻炼了思维,并且对不良诱惑的危害性达成了共识。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实践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影响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发挥和丰富。因此,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实践活动的因素,寻找实践的切入点,能突破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
  社会实践的途径一般可归结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的实践行为两大类。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要求学校、教师及家庭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其形式主要有课堂实践活动课、集体排练、比赛、参观等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行为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使学生能自觉地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口常生活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以促使学生品质的内化和养成。
  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注意效果反馈,即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实践的回顾、小结。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行为和听取别人的做法,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取长补短、督促自己积极践行的目的;二是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很好地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行为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这是狠抓行为落实的有力环节。
  针对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特点,教师必须长抓不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地养成良好习惯,特别是对那些行为不力的学生起到了继续督促的作用。
  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活动体验式学习向自我开放,通过活动体验实现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融合、情感和理性的直接对话。而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良.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政治课教学,2002,(6).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王新,李阳.确立学生主体理念,探讨人才培养途径[J].教育探索,2003,(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