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更新农村教师教育理念 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

作者:赵相斌 李佳孝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在农村教育发展的机遇期中,作为教育发展主体的教师有着重大的使命,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水平。当前。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重点应放在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上。
  [关键词]新农村新课程教师素质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教师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它内化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指导教师的行为。正确的教育理念能让教师按照科学的方式、组织合理的教育资源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六年中,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尽快地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和延伸到农村教师教学活动中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当前提升农村教师素质重点应首先放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
  
  一、农村教师哪些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1.引导农村教师转变课程观,努力成为农村特色课程的开发者。长期以来,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与教育研讨的机会不多,更较少参与课程
  开发,他们总是被动地接受教研成果,或者作为消费者来消费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开发出的课程。这直接造成两种结果,一是由于我国目前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主要生活在城市里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在进行课程开发时更多地是关注城市学校的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编写上,主要以城市文化为主,农村文化并没有成为教育资源,因而并不完全切合农村教育实际,使课程难以满足农村教学,或者由于缺乏硬件条件和相关的教育资源使课程难以开展。二是由于课程开发是远离农村教师,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导致他们并不关注课程,缺乏课程意识。同时,由于没有参与课程的开发,也就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和价值取向,使课程的实施受到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赋予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权利。农村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农村的实际,成为农村乡土课程开发的主体,将农村文化纳入到教育教学中。比如将农村族群观念纳入思想品德课程中,引导学生更好理解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将对土地的眷念引入自然或生物课程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课程,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增强课程意识,超越原有的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看待的做法,组织切合农村教育实际和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学习内容和进度,对农村学生实施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村和学生发展实际的教育。
  2.引导农村教师转变学生观,把学生视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在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现象:一是“教育成为类似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的对人进行复制式大量生产”,学生只是教育这台大机器上的一个个等待按预定程序进行标准化加工的“零件”,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二是一些教师和学校为了应对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压力,将升学率、达标数作为教育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为了升学率、达标数,部分所谓的“双差生”被排斥在教师关注的重点之外,成为被“放弃的群体”。这些现象在城市和农村都存在,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尤其在农村,如果教师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想升学的学生将更难与城市学生竞争;另一方面,接受完义务教育或中途辍学的人所学知识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对称,出现“升学无望,致富无术”的尴尬局面。
  要改变上述情况,教师必须转变过去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看法。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学习好的,教师应公平的面对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和挖掘。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别的,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容易产生自卑,性格易内向,冒险和探索意识不强;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指导,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特殊性都需要农村教师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为农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智商和情商两个方面的基础。
  3.引导农村教师转变教师观,将自己定位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其职能就是进行单向度的知识灌输。但是,在知识爆炸性增长的现代社会,教师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甚至本学科范围内的知识。把教师塑造成知识的化身既不符合现实,又会错误地引导教师成为知识的收集者、保管者而不是利用者和创造者,会给教师造成过大的负担,也会限制教师的创新活动。从农村教师的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培训经历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就进入师范教育(中师、师专)或者高中毕业后进入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到农村任教,由于长期的学校生活使他们对农村的生产和农村的文化并不熟悉,而较短的城市学习经历也没有使他们熟悉城市的文化和生活,再加上缺乏及时和畅通的继续学习渠道,农村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更新不及城市教师多和快,这就造成农村教师难以将教材中的许多新概念、新事物讲清楚。同时,他们由于缺乏农村生产方面的技术,因而面对学生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难有很好地指导。面对这样一种现实,农村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重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再也不能固守教师中心的做法,而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关系,这个合作关系建立的基础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其次,农村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发切合学生和农村实际的课程,组织多种教育资源来引导和指导学生。
  4.引导农村教师确立新的教育时空观,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传统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其阶段性和终极性。这种阶段性和终极性容易使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隔阂,已成为个体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村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都要求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不可能随着基础教育阶段的一次性学习的结束而彻底完成,新的教育时空观其核心就是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农村教师有责任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终身学习的动力。同时,农村学生可能会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而过早结束学业,这也要求农村教师要关注学生将来就业和谋生的需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能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