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校本培训中的文化冲突初探

作者:陈 成

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考试仍然侧重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的量积累,考试的方式仍然是纸笔为主,而且评价的方式主要取决于考试这一项。那么与之相适应,在教学上,知识量的积累背后需要教师的结论性知识的高效灌输和学生时间的大量付出。实践证明,富有搞应试教育经验的教师往往能把考试的知识点讲通、讲透,而且能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考试的时候用得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不做大量的习题,熟习各种题型几乎是不可能。这些远非合作、探究、发现、自主、体验所能达到的效果。
  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对我们来说,是舶来品,它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当我们引进的时候,不能仅当成纯粹的技术方法引进(像医学技术一样),必须考虑它的社会文化背景。例如它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发展水平、哲学伦理、价值取向等等。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教育问题。如果既没有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发展水平、哲学伦理、价值取向,也没有了解中国的这些东西,而试图移植,无异于把淮南之橘移到淮北。以考试为例,不可否认目前我们进行还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学生的最大实际利益就是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利用西方的建构主义的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这一点不可否认。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但它真的能代替目前的教学模式吗?至少目前还做不到。举一最简单的例子,在国际上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披金夺银很多是中国的学生,而不是美国的学生,美国学生在此类考试中往往名落孙山。连美国人也公开承认:“中国学生会考试。”这样的事例并不是个案,以前禁止中小学假期补课的禁令也在悄然失效,补课之风现在有过之而不及。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对于专家的培训中所倡导的“金科玉律”是赞成的,但又有许多无奈。在目前条件下,对于校本培训内容取向,从教师内心来说,他们欢迎“维生素”或“营养的面包”,但更欢迎“带着香气的奶酪”。
  从上面分析不难看出,对于培训内容的倾向专家和教师是有不同主张的,因此以新教学理念为主导的校本培训未必适合了一线教师的口味,加上校本培训一般无刚性制度的保证,就会出现有些积极性不高的教师以“上课无法调课”为由缺席校本培训。
  综上所述,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构成主体——专家和教师有不同的文化构成,专家的文化是素质教育的文化构成,是经过概念重建后的文化;而一线教师尽管情感上向往专家式文化,但却如一帘幽梦,在实践中还是从个人现实主义出发,执行着应试教育文化。因此最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校本培训中相遇、碰撞,然后演绎出了培训中的不和谐音符。如要校本培训真正顺利,改革旧的教育评价制度、荡涤旧的应试文化必不可少,到那时,素质教育式的校本培训才真正能顺利进行。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