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我讲我的教育故事”
作者:武汉市建港中学
地在心中说着“准备凳子,坐下……”
四、课堂反思:
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写出了内容具体充实、情感朴实细腻、感受真切深刻的文章,这引起了我的反思:
(一)写作内容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平时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贫乏。反过来我们是否反省过自己:你要求学生写作的话题他是否有过体验,他是否有话可说,如果我们布置的作文话题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他怎能不无病呻吟,怎能不为赋新词发愁呢?
(二)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写作是需要调动许多因素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比如知识、情感、认知等。如果我们能在写作之前以一种恰当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写作情境,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一定会激发他的写作欲望,而平时我们在这个环节上又做了多少呢?
《教育故事》之三:牛眼睛鹅眼睛老师的眼睛
鲁亚鸣
一次复习课上,我讲完当天的内容,让学生做训练题。忽然有声音传入我的耳朵“老师,我怎么觉得复习了好像没复习一样啊!”听了这句话,我火冒三丈,但又不好发作。因为我自认为文言文复习是我的强项,并且复习前也花费了很多心思,删改、重组了好几本高考复习资料上的相关信息,将文言相关主干知识整理得十分完备、有序且重点分明、详略得当。而如今居然有学生说出这样的话。
于是,我点了两名同学演板。要求他们默写我头天讲的内容(其中就故意点了刚才那位“出言不逊”的学生)。结果,不出所料。原来他至多只写出了10%,这下子。我就掌握了完全的主动权,也有了充分的发言权了。我开始“报仇”,“你还好意思跟我说复习了好像没复习一样,真是可笑!文言文复习的关键就是要落实,而你都写不出来,那能怨谁?今天幸亏让事实帮我说了话,否则,‘我岂不是比窦娥还冤!”说完,我发现那名同学很不好受,但我感觉很痛快(此时,我真不像一个老师)。就这样,我还不“罢休”,“明天早自习我再找你背,如果再背不出来,看我怎么罚你!”
第二天早自习,我走进教室,出乎意料,那位同学主动找我,要求背诵,并说要到办公室去背。我有些纳闷。但还是依了他。结果一出教室,他就向我道歉:“老师,昨天是我错了,您讲的主干知识我都没有落实,却不反省自己,反而对老师发牢骚。昨天晚上,我回去按老师的要求认真背了,觉得真是大不一样,责任都在我,请老师别生气,我马上背给您听!”听了学生的一席话,我蓦地感觉有些羞愧,为自己,更为昨天发生此事时的心态!
这件事不禁让我想到曾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关于“牛眼睛”和“鹅眼睛”的典故——“牛眼睛就像放大镜,能把人看成一座山,所以,一个小小的放牛娃就能制服它。”“鹅眼睛看东西会缩小,一个高大的人,在鹅的眼睛里,就如一粒豆,所以它们见到有人来了,就会气势汹汹地跑过来,好像要把人吞下去……”
身为人师,我却用“牛眼睛”看学生的缺点,而用“鹅眼睛”看学生的优点,真是惭愧。就像那名学生,我为什么就不能多想一下他的优点呢?比如:他虽然“出言不逊”,但仍表明他有学好语文的愿望;他虽然“演板”闹了笑话,可他知错能改。今后,我一定要拥有一双“慧眼”——用“牛眼睛”看学生的优点,用“鹅眼睛”看学生的缺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
《教育故事》之四:描述,还是演示?——数学直观教学尝试
黄红梅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问老师:“白色是什么样的颜色?”答:“雪一样的颜色。”又问“雪是什么样的颜色?”孩子没见过雪,老师便无言以对了。
每当教学中,当我反复解释而学生终不能解时,我便会想到这个故事,不是我们的解释出了问题,而是学生的盲点被我们忽略了:或许他们缺乏的正是直观感受。雪都没有见过,如何去向他解释白色?
数学教学之所以难,或许正因为其抽象。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直观感受?当我的教学进入高二解几二次曲线时,我觉得机会来了。下面是我进行这个单元教学时的过程实录及后记:
椭圆概念教学过程:1.教师演示:将绳子两端固定在一块木板上(使绳子长度大于两定点长),教师用粉笔绷紧绳子,缓慢移动粉笔,得到椭圆轨迹。学生同时观察并思考,动点在移动时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2.学生体验:三个小组分别派代表上台,模仿教师画出自己的椭圆(适当地改变绳子的长度)。3.学生讨论:从椭圆形成过程,能否归纳得出它的准确定义?请学生尝试用符号语言,写出相应点集。……
教学后记:上课时,学生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生怕看得不仔细,并不时热烈讨论。整个过程让他们觉得非常神奇,同时对自己发现了椭圆形成的条件而感到欣喜。平时那些不太关注数学的同学也振作起来了。
后期追记:椭圆概念由于借助教具直观演示,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致于提起椭圆,很多同学会立刻浮现出课堂情景,学生的兴趣也因此而激发。
双曲线教学由于教具制作困难,演示不方便,而决定借助多媒体。程序操作如下:1.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拉链拉开或合拢全过程(上下移动,左右移动,分别展示双曲线两单支)。学生观察并思考:动点轨迹形成过程中,动点M保持的条件。2.教师再用几何画板,具体量化演示双曲线形成的完全过程(学生清楚地看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差的绝对值是个定值),据此学生很容易归纳得出双曲线类似于椭圆的定义。3.拓展演示: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特别地,当2a=2c时,轨迹如何?当a=0时,又会怎样?2a>2c有没有可能?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与讨论。教师针对上述情形进行动画演示,使学生们有恍然大悟之感……
后记:比较椭圆的教具演示,双曲线的动画演示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与回味的空间,以及身临其境之感。他们提议,更多的课,能借助多媒体辅助,但是用课件教学,需要教师投入很多时间设计制作课件,而且设备场地受限,不太现实。但是这堂课,带给学生的,或许是他们中学数学课堂为数不太多的亮色,相信他们不会轻易忘记!尽管很多教师嫌麻烦放弃了多媒体辅助手段,短期内教学效果不会受什么影响,但是,我坚信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或许到了高
三,会有不同的效果显现出来。
而抛物线教学由于时间仓促,只是采取了语言描述,既没有教具演示,也没有多媒体动画辅助,至今很多学生对抛物线概念都比较模糊。这真是令人遗憾!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将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要不懈努力的方向。不管路有多么难走,我始终坚信,数学概念的建立要先有直观感受,抽象思维要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直观生动的展示,增加了教学趣味与容量,学生亲眼目睹或亲身感受,印象深刻,知识获得自然天成。而空洞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如果能时不时尝试一下动手作一些数学小实验,或是给学生制作一些实用的动画课件,将对教学大有裨益,《椭自圆和双曲线》的成功教学便是很好的说明。
栏目编辑 李念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