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是比喻 不是比兴

作者:刘玉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期事的赋笔。”(《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文)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前人对《诗经》艺术技巧的概括和总结,它准确地揭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前人对赋比兴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宋代朱熹《涛集传》的解释比较简单明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现在的话来说,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叙写;比就是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类似现代的比喻;兴就是兴起或发端,诗人触景生情,托物生感先用一两句话描写周围景物,然后再叙述主要内容。赋重在直接表现诗歌内容,比兴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赋,比,兴各有特点,又不可截然分割,三者往往交相使用,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当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比兴融为一体时合称为比兴。
  我们看一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首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意为“向北流去的赣江之水,江水中间夹杂着多少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亡人的眼泪”。当年逃亡人确实流了很多泪,但他们不会把泪流到江水里,即使流到江水里现在也早没有了。显然,这里不是直书其事,而是用了夸张手法,所以不能算赋。这一句也不能算比兴,因为它没有应用形象的比况,而且它没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意为“向西北望故都,可惜被无数山峰阻隔了视线。”这一句不是比兴,因为它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它处在上阕的结尾,显然无法引起下文。
  下阕的句子也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为“青山遮不住一江清水,它终究要东流归大海。”“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见“长安”,但是江水顽强的向东流去,毕竟是“青山”所遮不住的。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青山”比喻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毕竟东流去”的“水”比喻当时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与决心。但这句没有引起下文,所以只能算比,不能算兴。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既没有运用比喻也没有引起下文,所以不是比兴。
  万骏云先生等的看法在于把比兴与比喻混为一谈。由于万先生的权威性以致比兴之说广为流传。笔者提出此看法,以期与大家讨论。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