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老师,您是“墨”,还是“朱”?

作者:费静亚




  现今这批学生,已带了整整四年,孩子们各方面的表现都还不错:学习刻苦努力,上课思维活跃,活动能力也很强,参加比赛常获奖。唯一遗憾的是孩子们的作业。许多孩子做题时,题目要求常写不全,抄写课文时只见语句不见课题,扩词时遇上相同的两个字,常用“??”代替。虽三令五申,甚至罚做作业,但收效不大。着是为何呢?
  一次听学校王老师的课,心中豁然开朗。王老师,是无锡市学科带头人,上课声情并茂,学生被深深吸引。而更叫人欣赏的是他在黑板上的板书:字迹端正、匀称、大方,撇捺点横间处处流露出书法之美。板书讲究布局,字儿该大的写大,该小的稍小;该排成行的绝不能“跳”(或上或下)、“凸”(或进或出);重要的词语,还用彩笔一一标出。王老师的板书宛如一幅好作品,自然、和谐,令人心旷神怡。
  听课之余,随意翻翻学生的作业本,只见每个字都是一笔一划书写,大小适中,颇有其老师的风格。每一道题均有题目要求,规范整齐,没有一位出现“??”此类的略写标记;或写不下时,在本子“天”、“地”之间挤一挤的“小豆腐干”。特别让人佩服的是孩子们的日记本,还都一个个包着封皮。虽说为平时练笔之本,但作业的干净、美观一点也不亚于课堂作业本中最重要的“大作文本”。
  回望板书,再看看孩子的作业,我明白了我的学生作业陋习的来源。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上课时的情景:为了节约板书的时间,板书时我总是“龙飞凤舞”,遇上相同的字习惯用“??”一标;有时需写的内容较多,一行排不下,我随手转行。上课激动时,我会把字写得很大,几个字就占了一半黑板,实在挤不下,擦掉不重要的继续。有时一节课结束,回头看自己的板书,或有头缺尾的,或有尾无头的,仿佛破碎的画片儿。对于我的随心所欲,孩子们从不说什么,然而我无意识的随手写来却成为学生潜移默化的活教材。俗话说得好:“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作业这一事情中,我就是那一块“墨”。四年的“熏染”,给孩子们落得个深深的烙印,怪不得三番五次的“禁令”学生无动于衷,因为直接责任者是我——他们耳濡目染的老师。
  不由得想到孙敬修老前辈曾经说过的话:“孩子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是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是最完美的、最神圣的人,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感染着学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时事事谨记:要做“朱”,不做“墨”。
  也不由得想到叶圣陶先生的话:“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学好文化知识以外,最重要的是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做人习惯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习惯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这样看来,教师不仅要在学识上做示范,还要从做人上做表率,惟有这样,才能以师之“朱”熏出生之“朱”来。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