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从商业经营看教师角色的定位

作者:张润林




  “教师节”确立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越来越受青睐,其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社会上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伴随之,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出现了诸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强调教师是对人心灵的塑造;“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在于奉献;“教师是培育花朵的园丁”描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起草摸黑照顾好每一颗种子;“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强调教师工作的传承性、长期性与发展性:“教师是警察”说明教师工作的纪律性与严肃性;伴随新课程改革也有人提出“教师是主持人”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开始反思教师角色的隐喻是否合适。认为“蜡烛”角色忽视了教师自身也要成长,泯灭了教师的个性;“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只看到学生的可塑性,没看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的差异性,同时把教师神化了;“园丁”角色效法自然顺应天命,忽视师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一捅水”角色把教与学简单化为倒与给的关系,只强调量的关系,缺乏质的思考;“警察”角色人为地把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主持人”角色忽视教师的“教”,使教师迷失了方向……
  于是,一线的教师开始迷惘了:“究竟教师要充当什么角色?”当然,这种迷惘的背后说明教师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说明新思想、新观念对“传统”的冲击。而新课程改革回避教师角色隐喻的提法,提出教师应担当促进者、研究者、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等角色。习惯于浅显、直接的教师角色隐喻手法的一线教师一下子也犯愁了,应怎样才能达到这些角色的要求呢?
  笔者在观察商业的经营中发现,商业经营的服务员角色与教师角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这一最富活力的行业马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商店,原来那种爱理不理、一问三不知的懒洋洋状态一去不复返了。各个商店纷纷推出“优质”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一走进商店迎面就有很醒目的大标语“顾客就是上帝”以显示顾客之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站立在商店门口两旁的服务员更是满脸笑容地恭候、迎接顾客,每进一位顾客就有一位服务员迎上来,问寒问暖、问这问那,并一直跟在顾客身旁,当顾客在某个商品前停留或拿起某商品观看时,服务员主动地、不管顾客是否乐意就提供服务。起初,作为消费者的顾客感觉良好,以往购买商品时那种低声下气的状况终于得到改变了,翻身做了主人,真有点“上帝”的飘飘然的感觉。然而好景不长,很快顾客们就发现此种服务并不“优质”,这种“上帝”并不好当,甚至厌烦,因为顾客们发现服务员跟在自己身边就好像警察监视囚犯一样,无形中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压力,心理很烦,觉得不买点东西好像对不起服务员、对不起商店,就是不喜欢的商品也由于有了这种压力与紧张不得不掏钱买下,过后却追悔莫及。“上帝”的背后是陷阱,是痛苦,是追悔,是经济与精神的损失!
  到20世纪90年代末,商店此种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大型化、规模化、连锁化、自选化、多样化、购物环境舒适化、配套设施完善化等特点,而最为突出的是人性化。一进入商店,与90年代前期截然不同的是,迎面没有醒目的“顾客就是上帝”的标语,也没有站立在商店门口两旁的服务员,顾客可以大摇大摆,没有任何拘束地进入商店,进入后再没有服务员总跟在你身旁,你可以自由地、任意地察看,挑选任一商品。没有任何心理压力,随心所欲,很爽意!这就是所谓的shopping的快乐。如此说来,这样的经营是否不需要服务员?至少不需要这么多服务员?其实不然,服务员还是那些服务员,只是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像以前那样“跟尾”,而是不断地检查、巡视商品是否缺乏,是否摆放好,是否破损,各种配套设施是否有问题等等,并微笑着等待任何顾客的咨询。这样的经营方式缺少了服务员的直接“服务”是否导致营业额的下降?作为消费者,就是思想上抱有“我什么都不会买!”的顾客,等他从商店里出来时就会发现他手里肯定会拿着点东西。因为在这个开放的购物环境里,人自由地、舒适地畅游在包装精美的、充满诱惑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谁又能在心灵开放、完全没有戒备的状态下抵挡得住?所以不管多么坚定的人都会成为这些商品的“手下败将”,营业额又怎能下降呢?逐渐发展,今天人们不管有事无事,需不需要买东西都会去商店逛逛,甚至会友、交友地点也会选在商店里,因为Shopping意味着Happy!
  从商店经营方式的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角色与商店服务员角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课程改革前的教师角色与90年代前期的服务员角色一样(很大程度上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还在扮演此角色),总是跟在学生后面,生怕学生找不到要学的“商品”(知识):生怕学生不会挑“商品”(知识);生怕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商品”(知识);生怕学生破坏“商品”(违纪、作弊)……生怕这生怕那,说白了就是不信任、不放心学生,并且还冠其名为“顾客就是上帝”(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而实际上却是“挖个陷阱让顾客(学生)去跳”。这样做,教师疲惫、学生紧张,又谈什么学会、会学,更不用说乐学乐教了。教师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去做,什么时候去做,怎样去做。”并且不知道“什么不必去做自己才不至于失败。”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像90年代末的服务员角色,教师不用跟在学生的背后,教师的工作就是把“购物的环境”(学习环境)创设好,形成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氛围,把知识变成琳琅满目的、包装精美的、充满诱惑的“商品”,并把这些“商品”按不同功能、不同顾客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地摆放好,把“顾客”(学生)吸引到这一环境中,让“顾客”(学生)畅游“商品的海洋”(知识的海洋),吸收知识的营养。当“顾客”(学生)找不到需要的“商品”(知识)、够不着去拿“商品” (知识)或在“商品的海洋”(知识海洋)中迷路的时候,服务员(教师)就微笑着给学生指引……这样的角色不正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促进者、研究者、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角色吗?如果教师能做到这样,不仅真正“解放”学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凸现其主体地位,而且也“解放”教师,还教师以“自由”。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妨把教师角色定位为当今商业经营中的服务员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