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自培、互动、共享的校本教研初步构思

作者:陆秀敏




  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是“校本教研”的一种传统形式,作为最基层的研究机构一直以来为传承先进的教学经验、发挥教研功能和组织保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已越来越凸显出其弊端。大致可以概述为四“多”四“少”:(1)注重教师普遍性问题的多,着眼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少;(2)学科自身本位的多,学科间的整合、借鉴与协作的少;(3)经验性介绍的多,研究反思的少;(4)权威者单向传授的多,组员间彼此共享交流的少。这些弊端不仅削弱了学校教研活动的功能,而且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观点谈一点校本教研建设的看法。
  
  一、解决自己的问题
  
  校本教研应以新课改目标为导向,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以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各种困惑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注重在理论指引下,在专业引领下的实践研究。一要注重解决“常态课”中的教学实际问题;二要注重教学经验的提炼总结;三要注重教师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跟进。让每一位教师“把遇到的问题说出来,把说出来的问题研究出来,把研究出来的做出来,把做出来的再实践”,亲身体验“说-研-做”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见教研流程)
  
  二、发表自己的见识
  
  首先要有宽泛、民主的研究氛围,维护和尊重教师在教研中的积极性和职业自信心。鼓励教师说,说自己遇到的教学困惑,叙自己身边的教学故事。从这一点来看,倡导的是一种“对话”,教师与新课程对话,师生间的对话,教师与自己对话,教师同伴间的对话。教师间对话时,双方不只是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识,更需要互相用心倾听,彼此悦纳,从而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教学成果。在说的过程中,允许教师各抒己见,因为只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价值的想法和观点才能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火花”。这种对话给教师获得的是改进教学行为的启示和办法。如:充分利用校内外优秀教师组成的“名师”、“骨干”群资源,为了让这支队伍。的作用最大化、最优化。名师不仅带徒弟,而且要深入到每个教研组,每周和组内几名教师直接对话。不仅可以随时听课评析,而且就一个问题发表见解,或就一道难题引发探讨。教师可以随时探讨、请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和“焦点恳谈”。
  此外,还要充分运用校内的优秀教研组的资源(教师间、学科间的差异均是一种资源),进行学科间的研究交流,这都能产生一种“牵引”的作用。教师从同伴那里获取的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问题的深究钻研,更重要的是达到教师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从而减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失误。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
  
  学校可把每周中的一天作为随堂听课日,让教师带着自己研究的内容主动上课亮相,大胆呈现自己的思考和阶段性研究成果。观摩者可以是同教研组的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教师,然后引发讨论,这是不同理念的碰撞,不同观点的争鸣,不同情感的交融。这种讨论的基础,是让听课教师对课的认真反思,反过来,这种反思又促进执教者及后续者对自己的研究再反思,彼此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提炼有价值的经验,通过“磨课”来反思在教学实际中出现的“真”问题。在这种积极的双向反思中,产生取长补短、互动提升的功效,使课堂教学更朴实,更扎实,使教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这种教研也引导教师学习借鉴,让他们放开手脚,坦诚地展示自我,积极主动地获得自我锤炼提升的机会。如“沙龙式”教研。教师针对随堂课进行讨论,可以谈课的得失,可以谈自己的困惑,更可以谈“假如我上这一课”的设想,并就一个教学热点有感而发。又如“网络教研”。不同年级的教师,可以打破教研时空、地域的界限,就一位教师的一堂课、某一年级、某一份教学设计,甚至一道练习、一种解题思路发表见解,进行网上发帖点评。可见反思是一次集思广益的思维碰撞,凝聚着团队互助的智慧。
  
  四、开发自己的课程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着力点落到课程教材内容上,校本教研于是便赋予了新的内容,研究课程开发的目标设置和教材的取舍,了解学生有怎样的学习愿望,喜欢学什么课程,比较教师间可以挖掘的指导优势,分析学科间有哪些整合的要素,这都成了教研组活动鲜活的内容。因此,学校应开发校本选择性课程和各年级的研究性课程,通过对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让各个教研组内教师群策群力、团结合作,提升教研活动的实际效能,从而让教师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做中学,才会有成长的经历。如,笔者所在校的思品组教师在集体研究合作激智后,编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故事》校本课程,使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序渐进地提高;低段数学组教师把研究的内容在课内尝试后,编出 《聪明1、2、3》数学补充教材,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立体性思维的训练;语文组教师根据显性的教材内容去收集课外阅读资料,开发课本教材的隐性活力,延伸和拓展学习领域,编出《语文活动课程》等。
  
  五、完善自己的制度
  
  对一所学校来讲,教研组不仅是教师转变观念、实践演练、自我培训的基地,更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组织。为了使教研组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放大,促进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研究团队,除了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外,更要靠制度建设来内化成各个成、员的自觉行为,从而发挥自培、互动、共享的校本教研功能。如教研制度中创设“六个一”活动:(1)根据自己研究的小课题,每周一篇研究札记;(2)结合自己的“常态课”教学实践,每周一次同伴交流;(3)每学期一个教学案例或一篇教学叙事;(4)每学期一份说课、评课材料;(5)每学期一篇教学论文(或经验体会);(6)每学期一份班级学生的成长档案。可以说,教师在这些常规制度中获得的是反思问题、听课评课、分析总结、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多种能力,而最终得益的是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行为跟进。
  
  六、促进自己的成长
  
  为了顺应教师及教改的发展,应着重通过“全息式”、“自选式”、“网络式”等教研运行模式,积极探索初职、骨干、成熟型教师在各自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找准他们各自的发展着力点,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亲和力。因此,应围绕新课程的实施,从教研的内容、过程、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内容上不断寻求鲜活的案例,在过程中注重交流、对话、互动和共享,在评价上采用多元思辨等。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各个层次的教师怎样形成个体反思,同伴互助,名师引领三者的联动;二是各教研组怎样根据学科特点、组员现状、课改精神达成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三是学校如何做好指导、评价和服务,缩短教师的成长期和教研组活动的磨合期,保证各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精细、有序、实效开展。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自培、互动、共享的校本教研将不断引领教师走出无“反思”的教学工作格局,让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带着研究的眼光审视、研究教学,真正实现教师由职业向专业发展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