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给‘探头’换岗位
作者:严卫林
不可否认,班主任通过在班级中插入几个“探头”,可以有效地对班级实行全天候“遥控”指挥,使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管理中解放出来,给自己减负;同时,“探头”生活在同学中,可以分分秒秒严密监视着班级中任何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诸如学生抄袭作业、早恋、上下课吵闹等违纪行为尽在“探头”眼底,“探头”可以及时向班主任“报告”,为班主任处理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由于处理及时,大多能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和扩大。
在班上安插“探头”,确也立竿见影。班级中几个原本“不稳定分子”也开始变得安分守纪了,他们凡事谨慎小心,以免被“探头”捕捉到而受到揭发检举。于是表面上都装得老老实实,没有人敢“旁斜出逸”,班级风平浪静,班主任即使不下基层照样可以将班级管理得四平八稳。为此,一些班主任沾沾自喜,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有的班主任因此还被学校树为典型,其名曰“善于发动群众”,管理班级有方。
不少事是利弊相随的。殊不知“探头”的设立危害也不小:“探头”的出现极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破坏同学之间的团结。由于“探头”要向班主任“告密”,于是,“探头”就成了被告密学生的“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被告发的学生对“探头”恨之入骨,“探头”成为众矢之的,这样做极容易造成学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有时害怕“探头”就在自己的身边,同学之间相互提防、猜疑、不信任,疑心重重;不仅如此,还不利于“探头”的人格健全,由于这些“探头”有“打小报告”的职责,所以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孤立、歧视和排斥,继而成为“孤家寡人”,长期的“探头”生涯使这些学生过得好累,心理压力重重,表面上看深得班主任信任,权力不小,但个中滋味和难言之痛只有“探头”自己知道。同时,由于“探头”长期用挑剔、敌视等另类眼光看人待事,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和人格上的扭曲,变得只会寻找别人的缺点,不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对其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有鉴于此,从去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出台了一项新的举措,学校规定,每个班级中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插几个“探头”,但要给他们重新明确岗位,“探头”的职责是:在平时善于观察和发现班级中的好人好事,挖掘班级同学中的先进典型,一旦发现有好人好事,先进典型就要及时将之记录在班级日志上,并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利用“探头”提供的可靠信息,利用每天的晨会课大张旗鼓地对先进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优秀典型还要及时向学校广播站提供宣传材料,学校广播站于“午间播报”,对这些先进事迹进行张扬,号召全校同学学习。
政策一变天地宽,自从给“探头”换岗位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来,总担心被“探头”告密遭受处分,同学间人人自危,关系紧张。而自从换岗后,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烟消云散,关系和睦融洽。因为“表扬的话人人爱听”,学生都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而不愿意受到批评。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极力在同学面前好好表现自己,以较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乐于做分外事。不仅如此,通过表扬在同学中树立了旗帜,同学之间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蔚然成风,从而使正义得到伸张,正气得到宏扬,班风正、学风浓。“探头”换岗位后,不再是以前的“汉奸”、“奴才”、“狗腿子”;不再需要躲躲闪闪,夹着尾巴做人;不再是“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而是成了先进事迹的报道者,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光明正大,受人尊敬。同时也使“探头”养成了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习惯,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更为重要的是给“探头”换岗后,才真正使班级管理向良性发展。明白内情的人都知道,有的学生为了躲避“探头”的眼睛,违规活动自然只能由“公开”转向了“地下”,虽然表面上装得安分守纪,班级中太平无事,实质上潜伏着很大的危机,一触即发。“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由于只是治表不治本,掩盖了事实的真相,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被蒙在鼓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么没事,一旦有事定将是“重磅炸弹”。这种靠强迫压制的方法并非管理中的上策,而只是班主任的一厢情愿。
给“探头”换岗位后,借助表扬的力量,真正引导学生向先进看齐靠拢。通过在学生中培植典型,表扬先进,宏扬正气,以正气压倒邪气,有效地克服和扭转了班级不良行为,同时也给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栏目编辑
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