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教师应利用好期望效应

作者:肖海雁




  教师的期望效应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教师期望可促使这一过程形成师生之间良性的心理互动。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把一些普通学生“鉴定”为“天才”时,教师就真的以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坚信这些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从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教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传递给了学生,言行中暗含着的信任与期待,学生便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受到激励,学习时就更加倍地努力。可见,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期望效应呢?
  相信学生学得更好。“相信学生学得更好”的信念,应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观。例如:对一个第一次考试得50分,第二次考试得55分的学生,教师要看到该生有“5分的进步”,开掘他的潜能,而不是看到他的“不及格”。不要说“你为什么又没有及格,你真是个笨蛋”,这样会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可以讲“这次有了进步,一定继续加油!”之类激励的语言,这可使学生把“亲其师”的情感体验化为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积极的外部信息能使学习者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激发出蕴藏于自身的巨大学习力量。以鼓励学生的话语作为教师的口头禅,可以使学生的潜质得以充分发挥。
  确定合理的期望值。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认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就会焕发强大的力量。如果学生认为高期望的目标高不可攀,便会望而却步,或者是期待的目标太低,就会缺乏激励性,难以发挥学生的潜力。那么,教师对学生应抱有什么样的期望才具有最大的激励作用呢?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期望目标也应建立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即教师建立的期望目标应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激励学生“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只有合理的期望,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推动其行为。此外,教师的期望还需具备动态的发展,即在对学生设置期望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不断变化。总而言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待效应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充分发展的平台,给学生更多的欣赏与喝彩,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报》肖海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