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教学案例浅析

作者:江全佐




  课堂是学校构建和谐教育的主阵地,是反映学校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的晴雨表。这是因为,在学校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这层关系处理不当,给学校工作、班主任工作乃至家庭与社会的和谐,都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育,对于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育呢?个人的观点是:瞄准真实的课堂,了解教学现状,剖析典型案例,加强自我反思。下面就听课中收集的几个典型案例,整理出来,供同行们研究思考。
  
  案例一:组织教学中的不和谐
  
  某老师参加镇优质课竞赛,因为不是自己所带的班,所以正式上课前要搞一下组织教学,请班主任老师给学生多叮嘱几句。于是,班主任老师从教室后面走上讲台前面,很严肃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有很多老师听课,还有评委打分,希望你们认真听讲,积极配合老师上好这一课(“配合”两个字音咬得很重)。班主任话音未落,就有学生在下面嘀咕:怎么“配合”啊?
  分析: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的双方都应积极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现在“服务”两个字上,即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新知搞好导学服务。因学而教,顺学而导,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应“配合”学生才对。而我们所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老师要求学生“配合”的多,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一问一答,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主人”成了“陪客”。学生如此“配合”下去,不仅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甚至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你叫我“配合”,我偏不。或消极对待,或故意给老师难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笔者曾亲眼见过有学生在公开课上给老师喝倒彩)。由此可以说,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配合”一类的话(实验教学例外),是对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的一种漠视,它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心理隔阂,引发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应该叫停!
  
  案例二:课堂提问中的不和谐
  
  课堂上,某老师提问,用手指着紧靠窗户坐的一男生,直呼其名说:“××同学,你起来回答问题”。该生很不情愿地站起来,挠了挠头,望着老师说:“要我答什么呀?”老师边翻书边说:“你就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吧。”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唐朝诗人贺知章《咏柳》(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该生看着书上做的笔记,似懂非懂地回答完毕后,老师既不评价,也不示意学生坐下,手拿教本继续讲后面的诗句。学生脸红脖子粗地站在那里,偏着头,还不时地瞪老师一眼。
  分析:这个案例里面有三个问题因老师教学行为不当,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一是老师“用手指着学生”提问,教态生硬,显得不够尊重人,失去了教师的亲和力;二是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时机不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老师先提出教学现场正在发生的问题,待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之后,再点名学生回答问题;三是学生回答完毕后,无论正确与否,老师应给予评价,并示意学生:“坐下”。别以为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小节”,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融洽师生关系,就要从这些“小节”做起。
  
  案例三:课堂讨论中的不和谐
  
  某老师教《落花生》(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一课。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名篇,很有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就转入文本对话,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10自然段和12自然段“父亲”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按照课后习题的要求,老师在这里设置了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的环节。全班50多名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老师要求:人人都要发言,再把说得好的推荐到全班交流。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搬凳子的,挪桌子的,争先后顺序的,好不容易才进入主题。讨论十分热烈。由落花生的特点想到做人的道理——这样的话题似乎人人都有话说。正说在兴头上,忽然老师一声命令:“停下!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学生愕然,一脸的无奈。有一胆大的学生报告老师说:“老师,我们还没有说完呢!”
  分析:教学设计虽合理,但教学时间不充足,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偷工减料”,这是我们语文课屡见不鲜的问题。老师也许不以为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教学进度,只好在时间上打折扣。但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学生心里会怎么想呢?他或许会想:怎么刚轮到我这里就不说了呢?老师不是说“人人都要发言”的吗?她也许为失去了这次发言的机会懊悔不已,因为她觉得她的发言可以拿到班上去交流,她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可是,这样的机会的确是太少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育公平”,对我们老师来说显得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艰难!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教育思想上。我们为什么要教?我们为谁而教?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操作起来就很难呢?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如果我们把预设的教学进度退一步,5分钟不行,10分钟;10分钟不行,再加5分钟,让每个学生把话讲完,这样行不行呢?我看还是可以的。分组讨论也好,让学生读书也好,就是要把每一步走实在,不走过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无论在哪里上课,无论是阅读指导课,还是习作指导课,为什么给我们的印象那么深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过程扎实。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上三个案例之所以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显得极不和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忽视了人,忽视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和谐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表现在课堂上,就要以生为本,心中时时有学生,时刻想到学生,处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老师的关爱。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了尊重人,平等待人,心中时时有学生,就不会出现案例所反映的现象。因此,尊重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创设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所在。